事件描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意外达成“减产协议”,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减至3250万桶至3300万桶。这是8年以来首次达成“冻产减产协议”,消息传出后,原油市场大受提振,短线大涨。
此前的报告《大周期,原油正经历三十年后的轮回》中,我们曾详细论证肇始于2014年6月的国际油价暴跌与1985年的原油市场可比性高。1985年油价暴跌后,各国历时16个月最终艰难达成限产减产协定,然而冻产协议的达成最终并没有扭转原油趋势,我们对本次阿尔及利亚OPEC 非正式会议中匆匆达成的减产协议持谨慎态度。原因有三:
(1)大部分产油国正深陷危机之中。作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外汇储备骤降。2015年全年,沙特的财政赤字达到980亿美元。
与1985年仅有700万人口的沙特相比,如今沙特人口总量接近3000万,并继续维持着刚性的福利政策,在原油价格并不高的情况下,将沙特日均目标锁定在1014.5万桶,低于今年8月日均产量1063万桶,沙特很难心甘情愿地减少产量。另一个重要产油国俄罗斯受美国、欧盟的制裁,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俄、沙两个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又在叙利亚等问题上矛盾重重,缺乏互信,将极大影响双方后续石油限产减产的协定。另外,重返原油市场的伊朗增产意愿强烈,虽然减产行动暂时豁免尼日利亚、利比亚和伊朗三国,并将伊朗日均生产目标定在370万桶,略高于伊朗今年8月日均产量363万桶,然而距离伊朗期望的400万桶仍有不小差距,伊朗将成为影响协定达成的又一大麻烦。
(2)11月OPEC 政策会议上才会出台减产活动的完整细节,我们认为强力手段让协议严格执行更为关键。比如如何监督?未遵守协议如何惩处? 1986年签署的减产协定并没有得到认真的遵守,各产油国很可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所谓减产协议并不热心,互信的缺失将使协定达成以及发挥出效用更加困难。
(3)绝大部分石油生产国的开采活动由政府或者国家石油公司掌握,而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却高度分散而市场化。试图确定页岩油生产商的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更遑论对其生产活动进行控制与限制。同时美国并不隶属于OPEC 组织,断然不会参与到限产减产的协定当中,然而如今美国在原油生产领域的地位今非昔比,如果减产协定达成,不受协议约束、遵从市场的美国石油生产商必将显著受益,这肯定不是其他石油生产国乐于接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