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上周三个交易日,A股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上证指数下跌2.47%,深证成指下跌2.87%,显示出恐慌情绪再次聚集。这与我们在最近两周的周报《波动加大的可能性在增加》和《节前市场情绪偏向谨慎》中提示的可能走势较为一致。
对于下跌的原因,我们认为有多个,一是有关资本市场扶贫政策的影响,二是对9月份美国加息的担忧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外市场反应对A股的传导,三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所凸显的金融市场去杠杆的意图所带来的影响,四是新股供给加快、减持动作趋于频繁所造成的对供需失衡的担忧。可以说,多种因素共同左右了当前的市场走势。
关于资本市场扶贫,我们不做过多的评论,只是从最近一两年的经历和股市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的A股市场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禁不起剧烈的创新、改革,而市场本身对各种消息的反应也是敏感的。关于美联储是否在9月份加息,从美国最新的零售数据和市场预期来看,加息的概率不大,但预期毕竟是一种概率,不代表事实。无论如何,市场反应的是预期,一旦9月22日是否加息尘埃落定,这种担忧自然会消失,不会对市场产生本质上的影响。需要关注的是,从全球央行的表态和行为来看,G20会议后,进一步宽松的声音在减弱,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宽松是否已经到了极限?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我国来说,从央行最近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的举动来看,提高短期套利成本的,控制金融领域加杠杆的信号已经明确。我们认为,依靠无风险利率下降所推动的估值回升趋势已经结束,或者说,利率下行对股市形成的利好已经结束。
我们于上周提出,目前衡量风险偏好的着眼点可能更加偏向对于风险资产整体的价格泡沫,而非大类资产之间的比较优势。如果这种思路是对的,那么疯狂的楼市所引来的监管和其他应对措施,也会波及到股市。我们主要到,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措施来控制房价的快速上涨,例如苏州、厦门、南京等。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同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对估值优势也会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存在,加上抑制股市上行的各种负面因素已经钝化,我们认为当前股市面临的调整空间不大,高抛低吸式的波段操作仍是较为有限的操作策略。配置上,我们维持近期的观点,逐渐向成长股倾斜,例如通信、元器件、医药生物等,受下半年财政政策可能加码的影响,PPP概念相关的基建、环保板块具备短期投资价值,此外,主题投资上,推荐国企改革和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