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
依托PVC,公司对上下游的延伸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方向。实现电石材料的自给提高了公司PVC的毛利率;下游环保产品土壤调理剂增加了利润增长的新亮点,并且发展态势良好;此外,公司通过构建供应链闭环生态圈,助力氯碱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增发,公司将进一步夯实PVC产业链的一体化运营模式,业绩有望迎来再次快速增长。预计公司2016-2018年的EPS分别为0.36、0.44、0.50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9倍、16倍、14倍,维持“推荐”评级。
公司发布中报: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37亿元,同比增长27.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35.47%;EPS0.11元,同比增长19.45%。业绩略低于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对塑交所的收购,增厚了公司的业绩,同时土壤修复、稀土加工业务也带来了较好的利润贡献。
PVC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产品毛利率持续提高:2013年国内PVC产能达到2476万吨的历史高位,随后几年新增产能大幅减少,落后产能逐步淘汰,PVC有效产能不断减少,截至2016年5月份国内PVC产能2176万吨,较2013年高点回落12.2%。供需改善,促使行业景气上升,PVC价格探底20年后,自2016年初以来持续反弹。截至2016年8月,电石法制PVC价格约5800元/吨,较2015年12月低点反弹约24%。
2016上半年,公司PVC产品毛利率升至35.9%,同比增长4.57%。PVC价格的持续走高、以及公司实现电石材料的自给是毛利率继续升高的主要原因。
新产能/项目陆续推进,业绩有待持续释放:子公司中谷矿业PVC/烧碱项目已于2016年6月末投产,投产后公司PVC、烧碱产能将分别达到60万吨/年;氯碱产品方面,子公司乌海化工年产10万吨稀土改性专用树脂建设工程项目已完成备案,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PVC生态房屋方面,2016年定增资金到位前,公司利用自筹资金建设了部分PVC生态屋及环保材料生产线。随着新产能/项目的陆续推进,公司有待持续释放。
土壤调理剂是公司利润增长的最大新亮点:国内的土壤修复处于“预热”转“快速成长”阶段,2016年5月28日发布的“土十条”明确耕地修复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政策的推动下,耕地修复在十三五时期将迎来重要机遇期。公司通过利用PVC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研发出的土壤调理剂,一方面变废为宝,实现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进一步延伸下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市场渠道方面,一是以修复工程收费、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方式在广东、内蒙、新疆、广西等省区推广土壤修复业务;二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综合解决方案、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模式加快布局海外“土壤改良”市场。2016上半年土壤调理剂产量6.42万吨,同比增长167.5%,实现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130.2%。毛利率提高至74%。2016年公司计划定增8.6亿元加码土壤调理剂业务,拟在全国建设30个营销网点,达产后预期年销售土壤调理剂80万吨。按照公司2016年计划35万吨的产量估算,2016年公司土壤调理剂有望实现1.89亿元的净利润,EPS增厚0.08元/股。
PVC产业一体化的优秀标的:公司依托PVC主业,不断向上下游拓展,目前已成为国内PVC行业中唯一一家PVC全产业链运营的龙头企业,盈利能力位居行业前列。构建了“煤炭、石灰石、原盐—电力—电石—氯碱产品与PVC制品—土壤调理剂与土壤修复—稀土加工与稀土助剂—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上游原材料电石实现自产供给,为产业链的降本增效打下基础、中游副产品“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下游开拓毛利率较高的新产品,如PVC生态房屋、农膜等;同时,子公司塑交所通过提供现货电子交易、物流配送、代理采购、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构建链闭环生态圈,助力氯碱产业转型升级。
风险提示:行业景气度下滑风险;募投项目不达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