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卓越推:大消费、公用事业、证券、环保、房地产
尽管目前A股以市值加权衡量的整体估值,距离泡沫状态仍然尚远(一些小市值的小公司股票估值比较贵),但是居安思危,研究资本市场泡沫的历史,仍然是十分有益的。资本市场的诞生、发展、壮大,总是伴随着泡沫的生成和破灭。在泡沫由小到大的发酵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投资者不断地寻找逻辑和理论,来论证市场的“合理性”。直到泡沫破灭之时,投资者才从“这次不一样的”言论中醒悟。
近期我们研究了中国台湾股市,发现其在股市泡沫过程中,与A股存在相似之处。在1987年至1990年的大泡沫过程,台湾加权指数从1987年初的1039.11点,上涨至1990年2月10日的12495.34点,上涨了11倍。泡沫的发酵速度是如此之快,三年十倍的资产膨胀,让投资者失去了理性和方向,开始为股市寻找各种理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我们来详细拆解各种理论,并看看它们是如何抓住了部分投资者的心理。
中国台湾股市上涨虽然比较快,但与日本股市相比,估值并不高。如果回头去看,就会发现中国台湾股市泡沫几乎与日本股市泡沫同时破灭。在我们进行估值对比之时,我们不能有选择地进行对比,而是应该同时与多个标准对比,才能确认估值的相对水平。
市场中炒家的价格,才是合理的估值。在股市最疯狂的时候,投资者看重的并不是市场的价值,而是人为设定的价值,例如大炒家的价值。殊不知,此时的股票已经脱离了其内在价值,已经成为互相博弈的筹码。如果把其当作筹码来分析,那么,大炒家到底是要赚谁的钱呢?然而,市场的疯狂让投资者难以深入地去思考其中的逻辑。
股票拆分及红股价值。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者而言,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其票面价值及每股价格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是我们在中国台湾股市大泡沫之中,看到部分投资者通过种种“分析”认为股票的合理价格与票面价值存在种种联系,并以此为投资策略。在股市疯狂的时候,这种理论貌似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但真的是因为“逻辑正确”吗?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投资者才能恢复理智,逐渐清醒。
股市里的风水。受汉文化影响,人们倾向于追捧热爱数字8,逃避厌恶数字4,这样的偏好性在股市上也有所体现。一只股票可能仅仅因为交易代码的数字组合或者发音,而获得投资者的追捧。虽然这种逻辑看起来荒谬至极,但在股市火热之时,这种行为心理上的一致性,反而导致其策略“看似有效”。然而,并不代表这种策略能够获得收益。如果没有了企业价值作为基础,那么个股的下跌将如其上涨一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股市泡沫不断变大的过程中,有种种看似“合理”(所以能吸引部分投资者),但实则荒谬的言论(因为其并不能支持所选股票的价值)。
但是,看到股市上涨较快就认为是泡沫在发酵,未免过于武断。
我们通过对比1970年至1990年之间的标普500指数、日经225指数、恒生指数、台湾加权指数,可以看到,如果仅仅从指数的走势上对比,日经225和恒生指数整体涨幅相差不多(中国台湾股市的确是个“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