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解读就MPA框架构建背景、MPA框架的核心内容、市场广泛关注的MPA三个相关问题作出详细说明。①MPA框架的构建背景在于顺应金融创新多元化趋势。②MPA框架核心要点在于四个方面:其一,MPA本意为更大范围的信贷,非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指标;其二,MPA目标是建立并强化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理念;其三,相较差别动态准备金调整机制,MPA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其四,MPA考核具有弹性和柔性;其五,MPA评估指标较为全面。③市场主要关注的三个问题:“MPA是否贷款规模管理?”、“MPA会挤压流动性?”、“MPA会加速表外扩张?”就此次解读说明,我们认为,央行构建MPA的主旨在于:顺应金融创新多元化趋势,MPA考核更为动态并全面防控金融体系风险。
①此次解读开篇即强调MPA框架构建的背景在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类型趋于多元化,延伸至广义信贷可更全面有效地反映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和货币派生情况,防范系统性风险。1)以往贷款占据信用创造的绝大部分,信贷调控关注贷款有效。2)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类型趋于多元化,紧盯贷款难以有效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3)此外,张晓慧还在文中提及金融机构高杠杆属性,“把握好风险这道关口…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所需”。
②MPA可从更为全面的角度防控金融体系风险,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信贷调控关注点延伸至广义信贷;其二,考核指标涉及七个方面,兼顾量价、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更加全面地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1)MPA针对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广义信贷,基本囊括银行体系信用投放渠道,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资金运用类别。2)MPA考核指标涉及7个方面,分别为: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③MPA框架非一成不变,本身具有相弹性和动态演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三点:其一,MPA考核具备较强的弹性和柔性;其二,MPA考核以资本约束为核心,其他方面具备灵活调整空间;其三,MPA考核方法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现实经验不断演进和改善。1)MPA考核具备较强的柔性和弹性在于,对金融机构而言,评估结果分为ABC三档,每一档内部都有一定的空间。且各项指标组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求整齐划一,不因某个阶段某个指标的略微差异而影响评级。最后,评估过程注重沟通,针对特殊情况给予评估空间。2)MPA本意是指更大范围的信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指标,但MPA框架的重点指标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且考核资本约束为核心。金融机构满足资本约束前提下,广义信贷内部各个细项资产类别之间进行摆布调整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此外,张晓慧还在“MPA是否贷款规模管理?”这一市场关注问题解答中强调,只要金融机构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金融机构想放多少贷款、做到多大规模,主动权在其自身”。3)具体考核措施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按月监测、按季评估模式带来时点效应,针对这一情况,央行也在考虑借鉴国内外平均法统计和考核的经验,研究将这类方法在MPA中运用的可行性。又例如,针对“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MPA要求,也的确存在将原先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的可能性”,未来MPA对表外业务规范还将继续加强,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