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正式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大气十条”、“水十条”后,“土壤保卫战”将拉开序幕。
“土十条”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污染治理与修复方面,要求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为重点,防治结合,试点先行。
(1)摸清家底,开展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情况,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十年一次的定期调查制度,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截至2015年12月已设国控点位31367个,覆盖90%县(市、区),预计2016年再增加7000个风险点控。土壤详查及监测工作预计将打开环境咨询与评估、监测设备及运营的需求。
(2)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监管。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要形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随着土壤专项法律体系的构建,相关标准的修订,土壤治理将有法可依,加强监管,对于行业走向规范化、成熟化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3)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为重点,防治结合,试点先行。农用地实现分类管理,对于重度污染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用地采取准入管理。污染防控是一大重点,加强工矿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农药污染等源头的监控。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相比2013年要下降10%。修复与治理上,2016年底前,国家将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4)政府主导,设立专项基金,PPP模式与绿色金融并驾齐驱。中央财政将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同时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理修复等工作。计划中落实了政府和企业责任,对于土壤治理的资金支持给出了指导意见,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PPP模式,发展绿色金融。
坐享“土十条”盛宴,关注三类企业。
“土十条”的出台拉开了土壤保卫战的序幕,随着未来法律法规的完善、盈利模式的清晰化,土壤治理的巨大市场将逐步打开,仅“十三五”期间的耕地修复规模即在千亿级别。建议关注以下三类企业:(1)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企业,中金环境(300145.SZ)、聚光科技(300203.SZ)、天瑞仪器(300165.SZ);(2)土壤治理与修复企业,高能环境(603588.SH)、永清环保(300187.SZ)、博世科(300422.SZ)、建工修复(等待IPO);(3)其他污染治理企业,如危险废物处置企业。
风险提示。
1.政策出台速度和力度不及预期;2.责任主体不明确,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缺少保障;3.盈利模式不清,行业恶性竞争;4.订单释放及实施进度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