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上周除上证综指下跌以外,其余各主要指数均有小幅上涨,市场的走势显示出行情在怀疑和犹豫中前行。所谓怀疑,是不相信市场已经见底,进入一段趋势向上的时期,理由是经济还未显著回升,随着解禁和新增IPO数量的增加,市场供给增加,而且重要股东减持热情也在增加,供需压力增大,此外,外围股市特别是除美国以外的海外主要市场走弱,避险情绪加大,等等。在此情况下,投资者的操作更加偏向短线,导致行情的上升表现的较为犹豫。但是我们认为这种犹豫的走势,在结果上会形成一个持股成本不断上升的局面,表现在走势上,就是低点不断提升的特征,这也是一个更加健康的局面。
我们近期陆续指出W型第二阶段有两个驱动力,这两个驱动力接力,将这个阶段分为两个半场。沪指在3000点附近震荡之后,我们认为行情将更多的由第二个驱动力来主导,或者说W型第二阶段或许即将迎来下半场。
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指数的上升,市场对年初下跌的修复以及预期的修正已经进入尾声,而经济数据微弱好转和政策呵护的信号越来越清晰,进而吸引市场的关注点转移。例如上周对“债转股”的讨论,周末对有关“监管层对券商风控指标修改建议”的话题的热议。上周五证监会就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了主要的六项修改内容外,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将净资产比负债指标由不得低于20%调整至10%,净资本比净资产指标由不得低于40%调整至20%。对于新的管理办法,我们认为在目前时点上,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股市的影响,要结合近期其他领域的改革一起来看才更有意义。这些都透露出一个信号,即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都在持续推进。
要坚持目前仍处于震荡上升阶段的信念,必须排除几个干扰因素的困扰,认清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怎样看待海外市场波动;第二,改革措施效果与改革本身;第三,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趋势与阶段性企稳;第四,供给增加压力与怎样化解。我们认为,欧洲和日本近期股市的走弱,主要体现的是对超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失望以及在汇率不断升值背景下对实体经济前景的担忧,而人民币汇率走势对股市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民币资产价格上,两者之间汇率对股市走势的传导机制不同。改革措施的效果,特别是实体经济领域的改革,需要较长时间去验证,而近期市场关心的是改革是否仍在推进。
市场对股市的悲观,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差,但必须要看到这个新常态下阶段性企稳回升的信号以及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就必然要求股市的供给增加,在此情况下,通过引入长期资金流入股市,增强股市吸引力也是高层正在着手解决的事情。
关于投资的方向,我们认为重点仍在成长股,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生物制品、文化体育等,此外,食品饮料、医药、航运等行业配置价值也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