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1.经济“底部徘徊,有限复苏”的态势未变
从5-10年的长期视野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后半期,故当前7%左右经济增速是处于合理区间的。从3-5年的中期视野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阶段。此阶段,市场扩大需要大幅提高供给能力,而投资目的方面则将由形成生产力转化为形成消费力。新增长动力的培育通常要慢于旧增长动力的放弃,经济转型必然伴随有经济增速“下降--走平--回升”的三个不同阶段。目前已在底部平稳运行了4年,预计2016年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仍不变。
2.通胀恐难成气候
工业品价格仍然低迷,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内外需持续低迷导致的去产能进程受阻和库存压力过大等因素仍然影响着经济复苏进程。在货币环境宽松的宏观格局下,CPI回升与PPI改善均受短期因素,因此可持续性存疑。汇率企稳、贬值压力减轻,及1月份货币增长反弹过快的情况下,货币增长回落的概率也将加大。2月份出现的CPI超预期反弹恐难成气候。
3.市场利率下行趋势不变
2016年1月份信贷、货币增长出现双超预期状况,处于过往同期水平的高位。综合增长速度和规模来看,仍然是符合政策基调下的偏高格局。从货币当局多次表态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变的情况看,1月份的异常快速增长是监管方式转变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经营习惯而做出的不适应而为。货币当局已多次表态,未来政策重心转向价格工具;利率调整主要指准备金市场上的利率,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货币当局现已明示在准备金市场上建立“利率走廊”体系!由于货币存量过多及经济运行中信用风险的提高,我们认为货币当局对基准利率的下降节奏会有控制,不会很快!
4.增长有希望,经济不悲观
从2016年1-2月已公布数据来看,结果有忧有喜,困难与希望并存:总体经济形势依然不佳,工业增长不及预期,外贸形势恶化等。而投资增速却受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回暖的带动出现增长,给市场带来些许慰藉。两会中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正在推进的简政、减税将会极大释放市场的活力。同时中国新的动能正在生成,将把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帮助中国经济渡过难关,在“底部徘徊,有限复苏”的经济格局下,预期未来中国经济弱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