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上周的市场体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成交量的萎缩,另一个是最先下跌而且下跌幅度最大的创业板继续杀跌的的状况已经有所缓解,相比于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全周收跌,创业板指数和创业板综指小幅上涨。之前一周权重股和小盘股严重分化的情况没有在上周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市场自身运行而非人为干预的特征。
关于成交量的萎缩,这本身透露出的信息是做多和做空都没有更多的理由,或者说两个方向的操作都缺乏充分的依据。首先,就做多来看,一方面在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市场仍处于弱势的环境下,投资者不敢贸然加仓,另一方面,两会即将结束,在有关维稳行情的言论下,投资者担心两会结束后市场会重新启动新一轮下跌,甚至是创出新低。在这种担心下,自然不敢做多。其次,就做空来说,一则减仓或者杀跌在两会结束之前已经提前有所反应,二则继续持仓的投资者可能已经深套,或者认同当前的价值而不再继续杀跌。这些情况是预判近期股市走向的出发点。
我们在上周的策略周报中提到“目前业绩驱动的时机尚未到来,行情的驱动因素,依然取决于信心的波动、适度修复和局部领域的基本面支撑。”从周末的消息面来看,正面的和负面的都有。例如,最新公布的信贷数据环比大幅下降,被普遍理解成为经济基本面的利空,特别是对周期股的利空。
而周末监管层领导的发言又向市场传递出了正能力,例如对“注册制”、“证金退出”等问题都给了明确回复,相当于澄清了一些负面冲击力极大的谣言,这对市场信心的恢复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体来看,这些消息都影响着投资者信心的波动,这种波动也会反应在行情上。
关于信贷数据,我们认为没必要过度解读,短期的大幅波动很难反应出趋势,而且,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需求端刺激即使有也不会太强,这个判断已经形成共识,对此不存在明显的所谓超预期或者低于预期的认识。
周期股的走势,上周出现了一些回调,这或许跟市场推荐周期股的逻辑有关,如果认为为了稳增长的原因而看好周期股,那么当预期差出现后,股价上必然会有所反应。而回顾我们的策略观点,我们自2 月初以来,更多的是从资源股的角度来推荐有涨价支撑的板块。尽管在概念上有所重合,但线索是明确的。更进一步来讲,要分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涨价,是由于需求回升引起的还是货币现象引起的。我们倾向于认为是后者,那么在此基础上,中国因素较浓重的板块的上涨基础就不牢靠,而全球流动性更加充分的板块,就更具备吸引力。概括的讲,对于资源股,我们建议要收缩战线,把注意力集中在贵金属、有色板块上。
关于经济,不看好是主流的观点,但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才是解决问题要思考的。无论是需求端刺激,还是供给侧改革,都不能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新的支柱产业只能在新兴经济领域中产生,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互联网等等,这些新经济概念是长期投资的不二选择。尽管在大盘弱势的情况下,成长股跌的更多,但我们仍需关注成长股止跌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