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植保无人机整机销售和植保服务的市场总规模未来有望达到年均200亿元,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目前,国内的无人机植保服务行业渐成气候,产品技术的逐步升级和商业模式的逐步厘清将为行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自2015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瞄准了植保无人机行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布局这一领域。目前,市场仍然处于爆发前期,对应到二级市场的投资以主题投资为主。
从主题投资的角度出发,以半年到一年为周期来看,我们认为应该紧密关注行业政策的出台和业内企业的动态,建议关注新安股份、隆鑫通用、德奥通航、芭田股份等。
行业逻辑。
植保无人机具备多种优势,未来有望大规模普及。植保无人机主要用于喷洒农药、授粉等,具有精准作业、高效环保、智能化、操作简单等特点。经过测算,我们认为植保运营的投资回报期较短,具备较为明显的经济性,只要找准需求,就有望得到大规模的普及。
国内无人机行业处于爆发前期。我们认为随着核心零部件自制水平的提升,无人机的产业化并非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主要在于需求端,而以下三点是打开需求端的有力驱动因素:1)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机械化率提升有迫切需求;2)植保无人机经济性优势明显,致使其购置-运营的经济效益存在吸引力;3)政策的大力支持,补贴有望在年内推出。
行业成长空间巨大,具备技术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假设到2020年达到20%的植保渗透率水平(相当于日本水平),则未来5年植保无人机整机销售年均市场规模可达48.8亿元,植保运营服务市场规模达146亿元。当前行业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未来具备技术和渠道优势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特别是对专业植保运营服务商而言,除了专业作业能力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挖掘植保需求、增强客户粘性,若想跨区域拓展全国还必须要有配套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参考日本发展无人机的条件,国内发展无人机有前途。日本农业无人机植保是发展至今已经有20多年时间,其植保无人机经历了长时间的运营和改善在性能上有较大的提升。日本发展植保无人机的驱动因素来自于人口因素和政策鼓励。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无人机植保产业与日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包括地形结构、农村劳动力逐步短缺、政策鼓励等),随着农民对于植保服务的接受度持续提升,政策支持态度和相关配套措施的逐步明确,行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
风险。
企业的技术研发进展缓慢导致无人机产品的技术稳定性出现问题;政策出台低于预期;植保运营服务商业模式的推广低于预期;市场波动导致个股估值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