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随笔:去产能与僵尸企业
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回落,产能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问题日渐显现。我们从煤炭行业的角度,来分析去产能对行业中不同公司的影响。
我国的能源禀赋决定了能耗结构中煤炭占比较高。但随着新兴行业的兴起,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减弱,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革新,风电、光电、核电等替代作用增强,使得煤炭行业供给过剩情况严重。
2016年2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在3到5年内,退出产能5亿吨,减产重组5亿吨,同时对产能低于30万吨/年且发生重大事故、产能低于15万吨/年且发生较大事故、国家禁止使用的开采方法和工艺等煤矿要在1至3年内淘汰。
我们估算,当前煤炭行业供给过剩约为10亿吨,行业价格也印证了行业供给过剩情况。秦皇岛Q5500动力煤价格从2011年阶段性高点的854元,逐年回落,截止2016年最低价格为370元,近期价格小幅回升。
据我们从上市公司了解到情况,煤炭价格下行,已经跌穿了很多企业的成本价。然而资源禀赋比较好、成本控制能力强的企业,成本维持在100-200元之间,依然有盈利空间。
同时,我们看到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和行政政策出台,一些劣质煤炭企业,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我们认为,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可以把行业中的企业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首先,是行政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关停的企业,这部分企业由于效率不高、有潜在风险、或产品需求已经退出经济,必然被淘汰。
其次,是我们认为企业资质较好,即便是当前经济持续下行,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依然有盈利空间。还有些企业,虽然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但细分产品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类企业非但不惧经济低谷,还有望随着经济的恢复逐步壮大。
最后,是剩余的、处于行业中间位置的企业。此类企业生产的产品供需失衡、企业间盈利能力分化不明显。
由于行业产能过剩,这类企业处于行业红海区,相互间竞争激烈。企业在经济低谷时的首要问题是活下去,也就是说希望通过经济周期的复苏来解决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