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不良率有多高?
我们预计,受企业盈利(尤其是上游领域)走弱的影响,信贷周期将持续至第五个年头。我们对于工业企业EBIT利息保障倍数的初步分析显示整体潜在不良率约为9%,而2015年底银行业公布的不良率/关注类贷款率分别为1.7%/3.8%。截至2015年前9个月,上市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生成率为1.35%。
准信贷资产的总规模多大?
我们估算,存在于买入返售/投资项以及表外理财产品的非标信贷资产的规模约为人民币16万亿元。前者(涵盖信托受益权)规模相当于银行总资产的8%,但高度集中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五大行在这一领域的敞口有限。
存在怎样的盈利/资本金缓冲?
我们估算,在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整体可吸收至多11%的不良资产率。银行仍有能力逐步吸收坏账损失;假设中国银行业拨备前营业利润/贷款利润率为3-4%,那么基于当前约为130个基点的信贷成本率,预计银行业需要5-6年时间来消化潜在的不良贷款。
监管部门是否会放松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
由于不良贷款快速增长,2015年底全系统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一年前的233%降至181%。我们认为银监会可能在今年放松拨备要求,原因在于:1)逆周期的监管框架以及2)大型银行面临盈利压力。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银行的短期盈利/每股股息。不过,银行的中期盈利前景依然面临挑战,因为拨备可能不足以覆盖约9%的潜在不良率。我们在压力测试中假设银行需要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保持在65-75%,富余的拨备金可吸收3-4%的不良资产率。
主要结构性问题有哪些?
1)自2008年以来杠杆率快速上升,尤其是在公司企业领域,2)产能过剩问题随之出现,3)市场清出进程缓慢,不良贷款损失确认迟缓,以及4)有迹象显示银行正加大零售贷款发放,这将促进经济的再平衡。虽然我们相信中国银行业能应对这一充满挑战的运营环境,但是在不良贷款问题全面明朗化且解决方案到位之前,银行股难以出现显著的估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