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品市场观察。
9月金融数据公布,其中贷款增量明显超出预期,给债券市场带来一些压力。从详细数据来看,9月贷款总量略超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中长期贷款增量较多。而按部门来看,9月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均有正贡献。
对于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的原因,我们认为存在季末冲规模的可能性。今年半年末,6月中长期贷款也曾明显增加,而进入7月后,企业中长期贷款又快速下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9月社融中的委托贷款也增加较快,所以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委托贷款同时增加也不能排除企业融资需求略有恢复,建议近期重点关注经济状况。另外,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超过3000亿侧面反映出房地产销售的进一步改善。
整体来看,9月信贷和社融数据出现了一些亮点,但由于不能排除季末冲规模的可能性,目前建议密切观察。
信用品市场观察。
根据中债登公布的9月债券托管量明细数据:9月人民币债券托管量增加9512亿(剔除短融和中票)。细分来看,9月托管量增加前三位分别是地方政府债(6055亿)、记账式国债(1626亿)和资本工具(675亿),托管量减少的主要是次级债(-193亿)、国开债(-139亿)和电子式储蓄国债(-131亿)。
从各券种托管量占比来看,地方政府债占比进一步创新高,国开债占比略微下降,企业债占比维持不变。
从投资者来看,9月商业银行增仓最多(5506亿),其次是基金(2050亿)和交易所(719亿);境外机构继续减仓(-78亿),此外个人投资者减仓较多(-132亿)。
国债增持前三位的机构是交易所(977亿)、商业银行(322亿)、基金类(146亿),境外机构继续减持国债(-21亿)。
政策性金融债增持前三位的机构是基金类(606亿)、信用社(95亿)、保险机构(39亿),商业银行与境外机构继续减持。
企业债增持最多的是基金类(430亿),其次为证券公司(189亿),减持最多的是交易所(-272亿),其次是商业银行(-291亿),境外机构亦开始减持企业债(-2亿)。
9月托管量增加较多的资本工具,大部分被基金类持有(544亿),商业银行持有也较多(102亿)。
转债品市场观察。
1、14宝钢EB:普华永道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半年报分析》。《分析》表示,在包含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在内的规模保费市场份额口径下,6家上市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下降较快,已经将要失去规模保费的半壁江山;但在不包含新增交费的原保费口径下,6家上市公司市场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速度较缓,仍然保持了65%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更多的是上市保险公司主动选择了内含价值高的保险业务。
另外,上市保险公司退保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2015年上半年增速较快,新华人寿退保率最高,且增速最快。
2、航信转债:中航重机停牌筹划易主,中航系旗下上市公司资产运作动作频频,预示着军工央企新一轮改革大幕或将拉开,可以关注中国航天科工旗下的航天信息、航天通信、航天晨光、航天电器。
国债期货以及相关衍生品市场观察。
5年期主力合约TF1512开于100.180,收于100.005,结算价100.025,最高100.180,最低99.860,跌幅0.16%,振幅0.32%,成交35519手,其中外盘17361手,内盘18158手,持仓量16659手。较前一交易日,合约收盘价下跌0.175元,结算价下跌0.140元,成交量下降5046手,持仓量上升232手。另外,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512下跌0.17%。
公开市场方面,中国央行今日进行5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持稳于2.35%,据此计算,本周公开市场转为净回笼,规模700亿元。按中债估值计算,十一以来银行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幅已达约20BP,5年国债期货快速上涨了1.20%。虽然经济疲软、通胀低迷、货币宽松的大逻辑未变,但利率下行节奏较快,许多机构盈利较多,开始有部分止盈操作。现券收益率普遍反弹1-2BP,5年和10年国债期货也出现放量调整。今日收盘后公布了金融数据,中国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5万亿元,创下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同比多增1443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