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视点:央行推广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
10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称,按照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公告强调,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央行此次推广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进一步完善了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丰富了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的品种,解决了中小金融机构抵押品不足的问题;第二,拓宽基础货币注入渠道,使得央行能够更加灵活地调节流动性风险,也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三,有利于盘活银行存量信贷资产,定向支持实体经济。
重点宏观事件跟踪:
1、1800亿元PPP融资支持基金设立:财政部联合建设银行、中国人寿等10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基金总规模1800亿元,将作为社会资本方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发展,提高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
平安观点:此次PPP融资支持基金的设立,对于解决PPP项目融资难、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探索PPP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设立PPP融资支持基金,是财政金融深化合作的有力实践,为PPP项目尽快落地创造良好融资环境。伴随项目的逐步实施,探索出有效执行的PPP经典案例,形成PPP项目的可复制模式加以推广势在必行。
2、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10月8日上午,央行在其官网宣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terbak Paymet System,以下简称CIPS)一期成功上线运营,首批参与者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四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行共19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平安观点:CIPS系统的建成运行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国在支付体系跨境支付方面的重要进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解决境内外支付清算对接的问题迫在眉睫,新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顺应了市场的这一需求,使人民币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减少人民币跨境结算成本,提升结算效率,推动了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更好地支撑“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发改委保监会鼓励险企投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债券: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保险业支持重大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和保险业风险保障的独特优势,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平安观点:此次发布的意见是打通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的又一重要举措。
《意见》发布后,将充分利用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及其业务风险保障的独特优势,加强保险业对整体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
流动性跟踪:资金价格普遍下行本周央行于周四在公开市场上开展12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35%;同时本周有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共计资金净投放400亿元。国庆节后3个工作日,长期和短期资金价格呈普遍回落趋势,不过,理财产品收益率和民间融资利率均有所回升。本周人民币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双双小幅升值。截至本周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收报6.349,即期汇率收报6.345,两者均较上周升值0.19%。美元兑人民币12个月NDF在整个国庆长假期间呈持续升值的趋势,截止到本周四录得6.538;近期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佳,美联储加息预期回落,美元指数在国庆期间震荡走弱;截止本周五降至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