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视点:TPP基本协议落地,中国亟需扩大开放
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至此,历时5年多的TPP谈判宣告结束。尽管TPP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TPP的不少条款本身对中国而言就是壁垒,例如货币自由兑换、国企私有化等。中国作为太平洋沿岸的重要国家,被排除在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体系之外。
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由P12国家形成的贸易圈,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言无疑将产生负面影响。早在2013年的学术研究即表明,加入TPP对中国而言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反之,若长期被排除在外,区域内国家对中国将形成实际上的贸易歧视和贸易转移。例如,当前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其原本在中国的部分进口需求可能将由此转移到同样具备价格优势的P12其他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等,这对中国大部分可贸易部门都将产生负面冲击。
TPP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迅速和严重。中国对于TPP协定的达成不必草木皆兵,对于TPP给中国外贸和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原因在于,一是当前TPP仅仅形成部长层面的协议,真正付诸实施尚待时日;而目前各方对TPP的态度褒贬不一,各国内部对于TPP的通过均存在不确定性。二是TPP成员国形成的贸易圈并非完全封闭,中国已经与P12国家中的多个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安排,这无疑也将有效缓冲TPP对中国外贸带来的冲击。
TPP若倒逼中国改革,将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TPP协定作为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标准更高的多边自由贸易安排,尽管其中诸多高要求的“门槛”将中国拒之门外,但其关于国企私有化、食品安全、知识产权、货币自由兑换等方面的要求,与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因此,如果借由此次TPP协议的契机,能够倒逼中国加快国内的改革进程,无疑将有利于中国中长期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应对之策:更加深刻的对外开放。TPP协定并非构筑了一个封闭的贸易圈,P12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而在国际竞争中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对此,中国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快推进国内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积极推进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其他区域合作伙伴关系等等。总之,中国需要更加深刻的对外开放,而不是管制和封闭自保。在当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坚持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突破当前发展困局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