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银行业2015年日常报告:对BIS提出的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数据缺口指标推断银行业危机的看法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马鲲鹏 2015-09-22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事件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9月中旬发布15年三季度回顾,其中首次提出以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的指标测量各国债务水平,并以该指标超出历史正常值范围看作财务危机预警,同时建议作为各国银行业是否存在系统风险的预警。中国这一缺口指标高达25%,超出BIS认定2-10%的正常范围。

评论

BIS观点概述:BIS认为,当同时观察到持续性的快速信贷增长和巨幅资产价格上升,金融市场极大可能将是不稳定的。其中的逻辑是,信贷规模过快扩张意味着金融市场负债率较高,总体杠杆倍数上升,若伴随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可能意味着增长的大部分信贷资金并未落实到实体经济中,此时资本市场存在泡沫,这将导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财务危机。在此基础上,BIS提出了信贷规模/GDP缺口(Credit-to-GDPgap)这一指标,从实证角度对各国信贷规模/GDP的历史比率进行分析,其中,中国1Q15的这项指标远远超出BIS所认定的2-10%正常值范围。

Credit-to-GDPgaps如何得到?我们可以理解Credit-to-GDP比率高于它的常态趋势值为“信贷繁荣”的状态。这里Credit-to-GDP的趋势值,可以用HP滤波法通过计量软件算出。这一计量方法,对CredittoGDP历史数据通过平滑回归处理给出Credit-to-GDP的常态增长趋势,意味着,对于每个Credit-to-GDP历史数据,我们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常态趋势中的Credit-to-GDP”数值。通过比较实际Credit-to-GDP值与计算所得“常态趋势中的CredittoGDP”两者的偏离情况,也就是,引进Credit-to-GDPgap(Credit-to-GDPgap=实际Credit-to-GDPratio-常态趋势中的Credit-to-GDPratio)的概念作为信贷繁荣与否的判断依据。

我们的验算与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私人部门信贷/GDP缺口进行比较:根据BIS描述,其使用信贷口径为对私非金融部门贷款,这一口径并不计入政府部门贷款,然而央行公布数据中没有此口径数据,因此,我们对我国的不同口径信贷/GDP缺口进行了验算。其中GDP是以季度累计值进行年化后得到;信贷口径上,我们分别选取了境内贷款、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住户贷款(零售贷款)进行计算。三种信贷口径值均为季度累计存量。按照BIS的计算方法,分别将各信贷口径除以年化后的GDP,再用HP滤波法得到各种口径下的信贷/GDP缺口,结果见表一。其中境内贷款包括了住户贷款、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以及今年刚记入口径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对比境内贷款口径与BIS口径下的信贷/GDP缺口,可以发现2010年下半年起,前者都要显著小于后者,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境内贷款口径包含了政府的信贷,而政府信贷具有逆周期的特点,即在经济下滑、信贷需求缩量时扩大政府信贷规模以增加政府投资。另外,分母中的GDP数据在年化过程中也存在一定误差。

综合验算结果来看:我们对BIS的信贷/GDP缺口存几点质疑。第一,GDP在信贷/GDP这一比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消除规模的影响从而使各国信贷数据具有可比性。作为分子的信贷规模是一个持续的存量数据,是历史信贷增量的累计余额,而作为分母的GDP只是反映一年内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二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不对等。第二,我国央行定期公布的各部门信贷数据中,并没有独立的一项政府贷款,故在我国的信贷规模口径中是包含了政府贷款的,而BIS的私人部门信贷口径并不含政府贷款,因而我们对其如何拆分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也存在一定的质疑。

第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正处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信贷需求量无疑是更加庞大的,这部分增量信贷仅仅是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要的信贷需求,若以此判断为信贷的过度扩张而得出银行业危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以偏概全的误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