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趋势策略 - 正文

八月债务发行与托管数据点评:避险囤债

来源:齐鲁证券 作者:罗文波 2015-08-10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债务整体发行量达到1.06万亿元,较六月份1.3万亿略有减少,但仍维持15年以来的高位,截止7月末,受地方债发行置换的影响,本年度发行债券的额度已占去年全年的80%;

历年二季度都是债券发行的高峰;据中债网统计数据,地方政府置换债务由五月刚发行时的1341亿元和六月的猛增至7342亿元,七月维持高位但额度略微下行5605亿元,期限方面以三年以上中长期为主;而记账式国债发行量较六月增发476亿元,各期限发行均衡,继续平衡市场上各期限存量券种;

政策行金融债发行量为1890亿元较前两期减少约700亿,其中国开债发行量由六月1415亿缩减至本月800亿,其中各期限发行量均大致减半,而1年起以内金融债供给缩减71%,或受到股灾之后证金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救市而采取的对冲供给增加的方式,一年期以内金融债利率经历了供给压迫的上升后,回流资金涌入和发行量减少使利率下行;

商业银行普通债务发行回升至187亿元,集中在1-5年中短期发行;而企业债的发行以3年以上中长期为主,受到市场环境影响企业债对发行企业来说处在历年来低成本区间,本期发行量较六月169亿元略减少53亿元,为地方企业集中发力结果。

政策对股市的限制和风险,使得各个主要机构纷纷大幅增加对记账式国债的认购,商行对企业债认购减少,而证券、保险和基金类机构对企业债态度与上期基本持平,企业债即使利率已降至地位,仍有配置需求:

从主要券种的净认购数量上来看,七月各券种净认购量较六月大致持平:商业银行整体加持记账式国债328.5亿元,而减持金融债合计210亿元以及企业债52亿元;其中城市商行较六月加持利率债和金融债共309亿,对企业债的支持缩水90%;证券增加记账式国债和口行金融债,对企业债持中性态度,保险类机构也大幅增持记账式国债64亿元,金融债类认购需求基本持平而对企业债略微增持2.6亿元;广义基金类机构同样增加记账式国债和金融债各50和176亿元,企业债略微增加,而银行理财产品对金融债却减持25.9亿。

七月整体托管量较六月收缩2267亿元,各品种债券均有不同程度下行。

政策性金融债七月增量降至837亿,或是缘于政策性银行将最快于下月推出部分为基建融资的万亿专项债,在央行或采取再贷款的方式给予货币支持,同时部分专项金融债公益性质有财政部90%的贴息的情况下,这部分基建项目对商行还有其他机构的资金占用减少,下月其他债种的托管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从期限上看,1年以下增量较六月稍许提升,7-10年削减幅度较六月减少一半,存量的变化与金融债长短端利率的变化一致。企业债和中票托管量分别下降-154亿和-180亿元,整体信用债的存量期限结构在逐步缩短,说明企业的长期融资需求薄弱以及对未来利率走势的不确定,即使在目前信用债利率,即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降到历史地位的情况下。

从主要券种的持有者结构上看,七月份债券净增量大部分被广义基金所增持,证券和保险纷纷增持政金债而减持企业债,商行腾挪配置政金债资金支持证金公司救市,而基金成为债市吸纳主力。

广义基金净增持2327亿元,超过了七月债券合计总量456亿元,其中理财也增持568亿元;商业银行整体减持29亿元,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整体减持112亿和82亿元;证券公司保守跟进7.6亿元,保险机构整体减持24亿元。

整体来看,商业银行均大幅减持政策性金融债,而证券公司、保险以及广义基金积极吸纳政金债,或因为7月以来证金公司救市发行的短期融资债券对政金债产生部分挤兑作用。证券和保险分别加持利率债和金融债各203亿和84亿元,减持企业债和中票186亿和108亿;

可见七月各机构对股票市场的政策和风险的不确定性主动规避,转而选择增加配置利率债或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即使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仍有稳定的配置需求,或是源于前期监管机构对企业债的发行放松了审批口径,促使想要规避股市风险同时对发债企业有风险敞口的机构加持企业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