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结论
1、尽管指数遭遇三周的暴跌,但按年初至今(0705)涨幅测算,四大股指仍然均有正收益:6月15日起至7月5月,本轮“暴跌”创业板指跌幅居首,达到33.2%,中小板指、深圳成指次之,跌幅分别为32.8%,32.3%,上证综指跌幅最小,为28.6%。但若是从年初至今来看,虽经历这一轮“暴跌”,但四大主要股指均有正收益,其中创业板累计涨幅高达77%;中小板指次之,为47.7%,而上证综指为14%,深圳成指为11.2%。
2、本轮市场暴跌,呈现“大小齐跌”,但按年初至今(0705)行业涨幅测算,新兴成长板块仍取得了可观的收益率。自6月15日至7月5日,按申万行业统计,跌幅居前的行业分别为军工、商贸、通信、传媒、计算机,分别下跌39.1%,38.9%,37.7%,37.6%,37.5%。相对抗跌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低估值蓝筹板块,依次为银行、采掘、食品饮料等。年初至今累计涨幅依旧可观的行业依次为计算机、轻工、纺织服装、传媒,涨幅分别为82.7%,77.5%,63.6%,57.5%;涨幅相对较少的行业依次为非银(-12.6%)、银行(3.9%)、采掘(7%),其中非银是唯一年初至今收益为负行业。
3、本轮市场从高位回撤下来,跌幅在40%-60%的个股较为集中。其中华鹏飞、京天利、凯瑞德、鸿博股份等跌幅居前(剔除次新股)。当然,年初至今,大多个股收益率依旧可观,其中累计涨幅大于50%的个股比例仍然占到了41.8%,涨幅在20%到50%之间的比例为28.2%。
4、经过本轮市场回撤后,目前主要指数所处市值近似于今年3月底至4月上旬时段的规模,其中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总市值分别回落至35.51万亿、2万亿;流通市值方面,上述两者分别回落至25.87万亿、1.4万亿。从总市值角度来看,随着近三周市场的大幅下跌,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的总市值自6月15日起均步入下行趋势,其中上证综指、创业板指自本轮高点下来,总市值分别下降26.7%、33.5%;从流通市值角度来看,上证综指、创业板指自本轮高点下来,分别下降27.6%、32.4%。
5、板块估值比较,经过本轮市场调整,目前三大股指动态PE(未来12个月)从高位回落,当前估值水平近似于于今年3月底水平,其中上证综指回落幅度相对较小。具体来看,动态PE方面,上证综指自高点16.4倍回落至13.9倍(年初11倍),创业板指自高点回落至76.2倍回落至56.2倍(年初36.1倍)、中小板自高点44.1倍回落至32.1倍(年初22.8倍)。
6、分行业来看动态估值变化:1)成长板块,计算机自高点84.7倍回落至57.9倍(年初35.3倍)、传媒板块自高点77.7倍回落至54.3倍(年初34倍)、电子板块自高点56.3倍回落至42倍(年初28.4倍)、军工板块自高点120.5倍回落至84.1倍(年初54.1倍);2)消费板块:医药自高点48.9倍回落至37.5倍(年初27.7倍),食品饮料自高点26.9倍回落至23.2倍(年初17.9倍);3)低估值蓝筹板块:低估值蓝筹板块中,2015年初银行、钢铁、交运、白酒行业动态PE分别为5.8倍、27.6倍、18.4倍、14.3倍,目前动态PE分别为6.9倍、43.6倍、21.3倍、18.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