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阿里巴巴在11月底和12月初在石家庄和杭州分别推出“阿里健康APP”,强势介入医院处方药物销售。创新点为纸质处方电子化和药店竞价抢单。具体模式为:患者用手机拍照上传处方到阿里,社会药店通过该客户端以市场竞价的方式响应电子处方,患者根据价格、服务、品牌等因素选择提供药品供应和配送服务。患者可享受药店的会员价并获得“阿里健康”的满30元减10元补偿。阿里则作为平台积累信息和数据,后期想象空间巨大。
评论:
纸质处方电子化打造处方药销售O2O模式。处方是处方药销售凭证,也是医院核心利益基础。虽然政策未限制处方外流,但只有纸质处方可外流,外流处方比例一直不高。主要原因是患者不知道可以拿到纸质处方和患者更加信任医院药物品质。以前患者到药店买处方药只能拿着处方线下购买,和线上割裂。处方电子化后首次打通患者和药店O2O 闭环,开创了医药销售新模式。
电子处方外流是未来趋势。目前阿里通过患者拍照上传处方,同时对部分试点医疗机构进行药费利润补贴,以此扩大处方来源。短期来看,阿里健康可能会延续现有模式,但中长期看,网售处方药政策开放必须配套电子处方外流,毕竟从医院官方流出的电子处方便于监管且最适网售处方药。随着医药分开政策的推进,各地有望建立覆盖全部医院的电子处方平台,或由政府强制推动电子处方自由流动。
行业变革只能来源于外行。医药分家是停滞不前的医改中最难啃的骨头。卫生部门、医院和医生是医药分家的最大阻力来源,而在医药产业链中,医药工业和商业企业均处于处于弱势地位。除了政府,行业变革难以自身启动,只能来源于像阿里这样的外行。通过“处方电子化”试点,实现在医院外购买处方药。虽然只有医院门诊用药受到分流影响,但医院、医生与药品的利益关系有望被部分切断,有望推动药品流通领域变革和公立医院改革。
医保支付是目前最大的限制。医保是药品市场的最大支付方,能否医保报销对患者是否购买有很大影响。目前阿里健康并未与医保支付对接,如果患者要医保报销,只能是先在线上下单,而后到有医保定点药店自取。尽管在技术上对接并没有太大的障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先为患者垫资,而后再与医保部门结算),但由于国内医保体系复杂,统筹层次较低,短期内难以全国范围实现对接。预计未来将以区域试点开放为主,如去年年底,海南省食药监局规定,网上药店买药可享医保报销,规定从网上药店买药由实体店配送,但仅限于海南省永敬堂和广安堂这两家网上药店。
投资建议:除了政府,医药行业变革只能来源于以BAT为代表的外行。投资标的建议关注H股中推出相关APP的阿里健康,以及A股中与支付宝合作的医疗福利管理领域龙头,海虹控股。
风险提示:医保支付对接开放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