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发改委正式发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药价改革正式落地。《意见》指出,按分类管理原则,除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之外,其余药品取消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要求人社部和卫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在今年9月底前出台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执行规则。
点评:
减少政府干预,逐步建立市场为主导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一大执政理念,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我们预计未来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直接干预将会大为减少,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将会逐步建立。未来多数药品价格将会由政府(政策制定者)、厂商(供应方)、医疗机构(使用方)、医保(支付方)等各方通过市场供需、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价格等因素共同决定。
医保支付方对药价的话语权将会加大。医保支付将是未来控制药品费用支出的主要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将药品从医疗机构的利润中心变为成本中心,进一步破除“以药养医”的顽疾。对于医保基金支付的药品,9月底前将会由医保部门牵头制定支付的相关规则。随着医保支付标准的出台,未来医保部门将在药品招标、采购等环节获得强势的话语权,影响医药行业的上下游。
处方药降价压力仍存,不同企业需区别对待。我们判断药品医保支付价格将会主要参考各省的中标价,因此随着医保支付价的不断推广强化,药品价格的“水分”将会不断减少,降价压力一直会存在;品种结构上,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其价格将会通过多方谈判的方式决定,有望引入国外的药品参考定价制度,外企产品价格的“超国民待遇”将逐步削弱,国内相关企业有望加速进口替代的进程。
药价放开,血制品行业受益最大。目前国内采浆量在5500吨左右,缺口超过3000吨,供需严重失衡。由于国家在2001年就不再发放新的血制品企业牌照,目前市场中仅有20多家公司具有血制品企业牌照,资源稀缺。目前政府对于新开浆站普遍较为慎重,审批非常严格,采浆量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提升。而我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血制品的人均用量仅为国外的10%,血液制品在市场上属于刚性需求,提升空间巨大。同其他药品相比,血制品不收招标限价的制约。受采浆量的制约和需求的不断增长,血制品行业将持续景气。我们认为随着血制品最高零售限价放开,血制品有望普遍提价10%-25%,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利润水平,带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弹性。
OTC行业不存在招标降价压力和政策利空,值得持续关注。早在去年7月,江西省就已经率先放开了601种省管OTC品种的价格。
相对于一直承受降价压力的处方药行业,OTC行业竞争更为市场化,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自身的品牌、渠道等优势,对后进入者形成壁垒。同时面对行业的不断变化,部分企业通过开辟电商等新型营销渠道也有望减少终端拦截提升获利能力,带来自身估值的不断提升。
投资建议:从政策受益的角度看,血制品行业建议关注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天坛生物;处方药企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华海药业;品牌OTC建议关注江中药业、仁和药业、桂林三金、华润三九等。
风险提示:药品招标降价幅度高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