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基础养老保险体系已覆盖超过8亿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下一步改革做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在我国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推进机关亊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连退休年龄政策等等。
中国当前已经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前者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亊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后者则是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而成;第二层次是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层次则是个人养老储蓄。此外,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为公共养老支出带来的压力,维持当期养老金收支平衡,我国还建立了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本身就参照了诸多海外的经验,如:美国是“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的代表;智利则创立了激进的养老金私人管理模式;瑞典的“名义账户制”和自动平衡机制卓有成效。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改革框架下,2014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动作频频,2015年改革也将继续加快推进。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仍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二是机关亊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的落地;三是渐进式延连退休年龄的改革;四是探索建立名义账户制;五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改革。
我们认为养老改革仍有较大的可改革空间:第一,政府是养老机制的绝对主体,市场参与度仍不够,如企业年金和寿险;第二,国有资产充实社保的问题突破不多,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国有资产出售等问题有待突破;第三,养老个人账户虚化仍需向做实转变,实现个人多缴纳多领受,个人账户可携带,选择优秀市场管理机构进行资产管理;第四,养老统筹需要省际平衡,适当进行补贴,否则劳务输入省和输出省难以实现平衡。
从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的养老体制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改革是不可避免之路。未来企业年金和个人寿险是非政府养老必须大力发展的领域;另外,需要大量优秀的市场资产管理机构参与养老金的投资管理;而释放国有资产存量则是填补政府养老金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市场来看,养老改革进行过程中,寿险行业、资产管理行业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样也是最重要的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