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尚处于风口浪尖的工业4.0是基于大国比较优势的互联+新型制造业。德国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工业4.0与美国产业互联网实际是两国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形成的导向不同的新型制造业,是对本国制造业复兴的“自我救赎”。工业4.0的实施将为德国制造梦打开了再次腾飞的空间,有助于机器人、机床、控制技术等产业的深度变革。我们理解的工业4.0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从对制造业输出端即需求的颠覆--服务业的颠覆--最后回归至对制造业本身的颠覆。而本文的核心在于基于我国制造、信息技术的现状全面梳理中国版4.0即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投资框架。“中国制造2025”主线将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注重中长期规划和顶层设计。
物联、互联技术将B-B-C三端融会贯通。工业4.0的主旨在于供应链的系统化、互联网化以及产业链的智能化、物联网化,在于对于制造业模式的重塑。“小而美”成为C2B商业模式的一个缩影。基于此我们衍生出中国制造2025T-C-B-B的四条投资逻辑:T-信息技术形成渗透型框架性基础: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贯穿于三端的核心,是信息获取的来源,而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无疑是实现CPS的架构保证;C-定制化生产全面启航:智能家电、服装消费作为消费端充分竞争且行业格局稳定的制造业,无疑最具备定制化生产的代表,也恰恰为其代表的传统制造商弯道超车的机会;B-柔性供应链管理穿针引线C与B: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存在反映能力慢、库存比例高、供应链衔接不畅、资金回流慢等诸多问题。工业4.0的物流端实际就是利用物联、互联将C端和制造B端的数据打通,并形成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的双向流动;B-软硬融合下的关键节点--智慧工厂:智能工厂3.0自动化向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的升级,关键的节点在于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以及工业软件的流程化控制:工业软件MES充当大脑、工业机器人成为战略一环、3D打印或是工业4.0消费端在制造端实现的接口、高端数控机床则是4.0落地的践行者。
投资逻辑及重点推荐。基于西门子和海尔的工业4.0雏形分析以及T-C-B-B四条投资主线的梳理,我们重点推荐信息平台型企业:用友网络、浪潮信息、拓尔思、远望谷;柔性化消费制造先锋:青岛海尔、鲁泰A;供应链细分品类龙头:天奇股份、怡亚通、华测检测;智能工厂软硬件核心龙头:宝信软件、东土科技;机器人、慈星股份、新时达;山东威达、银邦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