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其中,第七条第二十四款提出“鼓励民间资产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点评:
建设和完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是我国应用卫星体系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和性能不断提升,在通信、导航、遥感等应用领域积累丰富经验。但与航天强国美国相比,在航天器本身和应用层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GPS卫星导航系统的商业化是美国卫星应用的典型案例。发展卫星应用首先要完善应用卫星平台,完整的应用卫星系统应包括卫星(或卫星星座)、地面站、用户终端和数据应用系统等。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天航空博览会上,航科集团高层透露,我国将发射约120颗应用卫星,包括70颗遥感卫星、20颗通信卫星和30颗导航卫星。考虑到投资规模和风险,卫星和地面站由政府主导,基本上靠国家投资实施,而应用终端和数据系统则是留给企业“唱主角”的舞台。
开放遥感卫星及应用市场,期望打造第二个“北斗”产业。通信、导航和遥感是卫星应用的“三驾马车”,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测算,至2020年该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我们认为,卫星遥感应用同样具备产业化潜力。我国遥感类卫星已经形成了气象、资源、海洋、环境减灾等多个谱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也稳步推进,目前已成功发射两颗卫星(即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应用局限在公共事业部门和科研机构,遥感数据利用率、共享率和商业化水平较低。对比欧美发达国家,遥感卫星应用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例如Quickbird、WorldView、IKONOS、GeoEye等都是商业企业投资研制并运营的遥感卫星,甚至美国国防部也采购商用卫星的遥感数据产品。本次国务院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我们认为,指导意见之后将有更为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出台。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卫星获取的空间信息转向应用的关键节点,承担飞行任务规划、空间数据接收、解译、分发及应用等职能。通常该项业务由相关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投资和运营,这次吸引民资进入表明国家对卫星导航产业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建议关注航天和卫星应用领域相关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增持”评级)、航天电子(600879,“增持”评级)四维图新(002405,“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政府对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程度存在不确定性;卫星遥感数据的商业盈利模式尚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