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国九条”的落实,正在研究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情况,目前尚在研究中,没有时间表。
经济观察网报道,财政部已经批复了3 万亿的存量债务置换,其中1 万亿的额度已经批复到各省财政厅。置换存量债务,就是在财政部甄别存量债务的基础上把原来融资平台代表政府通过理财产品、银行贷款等期限短、利率高的债务置换成低成本、期限长的债务。
评论
监管风向继续转向银行、板块上行方向明确:我们在2 月26 日发布的报告《监管风向正在逐步转向正面、看好银行》中即指出当前正在转向的银行监管风向,上述两大事件,一个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银行开了一扇最重要的窗,一个极大改善了银行地方债务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更加明确了对银行的监管风向正在持续转向正面。3 月6 日收盘,A 股银行业15 年PB 0.9 倍,预计板块估值修复的趋势将受到外部大环境改善的强化,但当前的入市增量资金与去年底并不可比,短期内极速大幅上涨恐怕难以再现。预计存在获得券商牌照的个股、以及高弹性个股如中信、宁波、南京、华夏等将在短期内维持强势,中期维持我们交行、光大、浦发的推荐。
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先例很重要、蛛丝马迹很重要:l 先例指明实现路径和可能的股权结构:16 家A 股上市银行中,在A 股券商中持有多数股权的只有中国银行一家。我们认为,中国银行获得A 股券商牌照的进程对未来银行获取券商牌照的参考意义极大:中银国际控股(注册地香港)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券商平台,中银国际证券(注册地上海)是中国银行在A 股的券商平台。
中银国际控股是由中国银行100%控股的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是中银国际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有中银国际证券37%股权。中银国际控股于1998 年在香港成立,2001 年11 月,中银国际控股获得了证监会的内地投行牌照,2002 年3 月,中银国际证券由中银国际控股和其他几家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中银国际控股(海外券商平台)是中行的子公司,中银国际证券(A 股券商平台)是中行的孙公司,A 股和H 股券商业务以两层股权结构的形式共同存在于“中银国际控股-中银国际证券”这一架构内,通过股权结构的隔离独立于中国银行本身的商业银行业务,我们认为这便是张晓军所言“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的真正含义。
蛛丝马迹暗示监管的担忧正在消除: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招行前行长马蔚华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再次建议进一步修改《商业银行法》,其中关于银行可参股或控股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的内容与他前两年的提案相同,今年的提案中新出现了一条“银行控股公司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监管,其下设各不同领域的金融子公司应按法律规定分别接受相应的监管机构的监管”。我们认为,对混业经营放开后证监会保监会可能介入银行监管、进而影响其对银行监管主导权的担心是银监会不支持混业经营的根本原因。若《商业银行法》能按上述提案的方向修改,则能很好解决混业之后的监管交叉问题:既维持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又能实现专项监管,集团层面的银行金控平台由银监会监管,下属专业子公司由证监会保监会监管。
对未来进度和实现方式的展望:我们认为,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短期内银行最迫切希望得到的是投行业务牌照,其为银行带来的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全流程融资服务能力,交易所市场这类此前不对银行开放的市场也将打开大门。参考中银国际证券的创设进程,我们预计,五大国有银行通过其注册在香港的海外券商平台获得A 股券商牌照、设立境内券商联营企业可能是今年之内的大方向(对银行而言,境内券商是其孙公司)。在实现方式上,既可如当年的中银国际一样向证监会申请新的牌照,也可直接收购现有的小型券商,我们认为对两种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效率的比较和考量。
存量债务置换符合43 号文精神、最大意义在于改善地方政府期限错配、细节仍待明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根据新闻报道,财政部批复的是地方政府3 万亿的发债额度,通过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部分期限错配严重的存量地方债务,并非是财政部向地方政府直接拨款3 万亿。我们认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期限过短、利率过高的存量地方债务,改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状况、降低还款压力是43 号文明确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当前地方债务最大的潜在风险,一是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风险,二是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渠道高成本融资带来的财务压力。
当前部分地方项目和债务的期限匹配程度较差,我们在草根调研中了解到,甚至有用银行1 年期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长期项目的极端个案;部分高达12-15%的信托和委托贷款融资成本在中长期内的财务压力也是巨大的,新闻报道中所言的“低成本”负债,我们相信是与此类影子银行融资相比,而非与国债相比。此外,对新发行的地方债务,我们相信将符合43 号文中对地方政府债券的要求,由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并不具备中央财政的隐性或显性担保,这对有效打破地方债务刚性兑付、扭转无风险利率错位有重要意义。最后,尽管预计银行仍是此次新发行地方债务的主要买家,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并未分散出银行体系,发债置换的积极意义在于透明化,贷款是不透明、一对一的融资,而债券是透明、一对多的市场化融资,再加上43 号文中将地方官员仕途与债务偿还的直接挂钩,这将极大改善对地方债务的风险预期。尽管置换细节、置换标准和范围尚不明确,但我们相信短期高成本的平台贷款、对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及资管产品的融资将是首批置换标的,将潜在风险大、不透明的资产从银行体系剥离,将极大改善当前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我们预计,发债置换的落地是对银行地方债务风险预期趋势性改善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