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月1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评论
委托贷款和资金入市毫无关系:近期市场有一种流行的说法:12月委托贷款大幅反弹,与资金入市有直接关系,增量资金通过委托贷款进入股市,因此银监会的委贷新规直接打击了入市的增量资金。我们认为这是严重误读。在现有业务模式和技术框架下,基本没有委托贷款被包装成入市的增量资金,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池直接配资入市的渠道非常畅通,并不需要绕道委托贷款。12月新增委托贷款基本通过非标投向地方政府,与进入股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委托贷款是通过非标业务向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工具:我国法律禁止企业直接的借贷行为,因此若A企业想贷款给B企业,是不能直接贷的,A企业必须把这笔钱委托给银行,银行再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B企业。银行收取手续费,但这笔贷款并不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近年来,以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为最终投向的非标业务得到了大发展,非标业务普遍采用的通道包括信托公司、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采用信托通道的非标资产,资金由通道投向融资企业时,表现为信托贷款;采用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通道的非标资产,资金由通道投向融资企业时,表现为委托贷款。自13年底以信托为通道的非标受到越来越多限制时,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通道被更多采用,这对应着委托贷款在社融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因此,委托贷款问题实质上是非标业务系列问题之一,与资金入市无关。
12月为何委托贷款大幅反弹?根据43号文,今年1月5日是地方政府融资的截止日期,之后地方政府传统融资渠道都不复存在,因此去年12月银行赶在截止日之前,突击向地方政府进行了最后的融资,这对应的是当月中长期贷款、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大反弹,其中,中长期贷款以传统信贷的方式投入地方政府,委托和信托贷款以非标方式投入地方政府。
12月入市增量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银行理财产品,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池作为优先级直接为私募或伞型信托配资,与委托贷款这一模式毫无关联。据我们测算,14年底14-15万亿的全行业理财总盘子中,投资于权益类(包括配资、伞形信托等)的规模已达1.5万亿,占总额10%左右。
为何银监会在委贷监管文件中提及委贷资金不能投股市?信贷资金(包括委托贷款资金)进入股市历来是监管机关的大忌和底线,是不能触碰的。在12月委托贷款大反弹的背景下,银监会出台委贷监管文件,划定风险原则和底线,是非常正常的风险预警和提示。实际上,监管机关任何针对信贷投向的监管文件中都会反复强调这条底线,市场不应该基于自己“委贷就是增量资金”这一错误判断,就认为委贷监管是打击增量资金入市,委贷对接非标投向地方政府,入市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银行理财,这块目前并无任何叫停迹象。
不要混淆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方向:目前,对银行的监管政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延续此前的防资金空转,减少融资环节等针对非标和影子银行问题的政策,今日的委托贷款文件属于此类。第二类是针对增量资金入市的,14年12月初银监会理财文件中,一部分属于此类(理财可对接分级结构化信托产品,但需遵守严格的杠杆比率要求),另一部分其实也是属于针对非标的第一类的(比如其中提到不能多重嵌套,实质上并不是针对伞型信托,而是针对各类传统非标资产)。市场不应该把所有第一类的政策都往第二类上靠,这会造成对政策方向和意图的重大误读。
坚定看好今年银行板块行情:维持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2015狂想曲》中对今年银行板块的判断:2015年全年,A股银行板块向上看50-100%的空间,基于三大因素:1)增量资金入市趋势不改;2)行业层面催化剂充足,主要包括混改、混业经营和资产证券化;3)2015年银行业绩仍能实现正增长,不会成为拖累估值的负面因素。在标的上,短期银行板块没有实质性龙头,仍是由资金推动的个股轮动行情。2015年全年,重点推荐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