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首席科学家”背后:专利成为华美包装(念念有余)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25 18:47: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首席科学家”背后:专利成为华美包装(念念有余))

笔者有一位认识多年做知识产权的朋友,每次见面都唉声叹气,知识产权不好干,行业混乱。这次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郭伟学术、履历造假案的曝光,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专利本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保护原创成果、激励技术突破的制度屏障。但在郭伟手中,专利却沦为精心打造的“敲门砖”。早在商界闯荡时期,他就深谙专利包装的门道——旗下公司密集申请的40余项专利,要么扎堆保健品行列,要么是缺乏实用价值的“文字游戏”产物。他很早就认识到专利的功能,凭一项看似高深的金属表面改性专利,就认缴了770万元的公司注册资本。郭伟依靠伪造的资深科研专家形象,并敲开高校的大门。郭伟声称发表SCI论文170余篇,申请欧洲发明专利66项(授权48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等,都是他为营造资深科研专家形象编造的谎言。

这让朋友有一种羞耻感,专利背后的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类的智慧所凝结,但被一部分人利用,却成为一部分心有不端者的生意。朋友向笔者感叹,专利造假严重,知识产权圈子有很多不堪,通过快速预审、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政策补贴、装点企业或个人门面。专利申请有许多门道,即使没有实用功能,或者没有独创性,通过玩弄文字游戏等也能申请出来,有一条很成熟的产业链条。

这位朋友从著名大厂辞职,一心想要在知识产权领域内做出一番事业,近些年却面临惨烈竞争,代写专利价格越来越低,甚至原来不屑参与低价竞争者也被动卷入,他目睹了不少行业内不择手段的行为,也为行业发展担忧。

虽然没有真才实学,或者仅懂点皮毛,但在专利包装下,就能给资历加分。郭伟也曾试图将旗下产品产业化,可惜没有市场。2021—2022年,他已债务缠身,名下公司欠银行款项未执行,还因拖欠员工工资被法院限制高消费。高校也是无效专利的集中地带。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超百万件,约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四分之一。有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

值得警惕的是,专利造假的危害远不止于个体的学术不端。从宏观层面看,“伪专利”的盛行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真正潜心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可能因不屑于包装炒作而错失资源;而投机取巧者却能凭借虚假专利获得资金、职位等稀缺资源,这无疑会打击创新积极性,阻碍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

朋友为笔者转来一则新闻,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其中提到,针对伪造专利申请人信息、编造专利申请、大量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弄虚作假、代理恶意商标申请、无资质专利代理、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代理业务等突出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希望在政府重视下,能让行业环境有所好转。减少不端行为,让“南郭先生”无处容身。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