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猪产能调控,新信号!)
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重新回到4000万头以下。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此前因存栏量偏高叠加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猪价持续低迷,而当前产能去化的推进,有利于未来市场形势稳步向好。春节前,猪肉消费进入全年最旺季节,同时供给充裕,预计猪价将温和回升、窄幅波动。未来仍需推进生猪产能有效调减,同时同步提升发展质量,推动供给和消费逐步趋于平衡。
近一周来,农业农村部频繁释放加强产能调控的信号。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强产能综合调控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此外,农业农村部11月18日—19日在安徽蚌埠召开稳定畜牧业生产工作推进会也强调,要全力保障主要畜产品市场稳定,加快落实生猪产能综合调控。
生猪产能过剩压力逐步缓解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十四五”后期,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并明确将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视作产能正常波动。
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重新回到4000万头以下。这是自去年年中以来,这一指标首次降至4000万头以下。
“这标志着前期生猪产能过剩的压力正在逐步缓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记者表示,此前因存栏量偏高叠加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猪价持续低迷,而当前产能去化的推进,有利于未来市场形势稳步向好。
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再加强
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逆周期调节,引导各方面有序调减生猪产能。今年年中,进一步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设立了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并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出台了配套措施。
虽然生猪产业产能调控见效,但距离目标仍有一定距离,相关工作仍将持续推进。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强产能综合调控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被视为生猪产业产能调控举措的再升级。
会议要求,要加强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加快构建供需动态适配、规模结构合理、产业链协同提升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要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动态调整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提早开展逆周期调节,防止出现大的波动。要全链条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健全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深入开展养殖业节粮行动,优化生猪屠宰加工布局,积极推动粪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切实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要引导大型生猪企业提质增效、稳健发展,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前述要求目标导向全面明确,调控手段强调精准灵活,并兼顾不同规模主体,着眼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朱增勇认为,产能调控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生物安全、成本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升。接下来仍要稳步推进生猪产能综合调控,监督企业按计划出栏和产能有效调减。
要重视生猪板块预期差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11月14日—11月20日的一周里,猪肉均价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25.9%。
而根据卓创资讯监测,截至11月20日,四季度生猪自繁自养利润的平均值为亏损195.43元/头,与三季度同期均值相比大幅下降。其中,10月份生猪市场生猪价格创下年内最低价。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亚男认为,生猪自繁自养模式自9月下半月开始进入亏损阶段,截至11月20日,已持续亏损超两个月。12月份生猪市场供需双增,但供应增幅或大于需求增幅,集中出栏时长亦或大于集中备货时长,这对稳定生猪价格带来挑战。
Mysteel农产品分析认为,当前生猪市场呈现“规模场出栏主导、散户惜售、二次育肥群体分化”的格局,短期价格波动将围绕供给端博弈与季节性需求展开。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则认为,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降至4000万头以下,环比降幅超0.9%。在猪价持续低位运行和政策引导情况下,后续产能有望去化,要重视生猪板块预期差。
在朱增勇看来,春节前,猪肉消费进入全年最旺季节,同时供给充裕,预计猪价将温和回升、窄幅波动。
责编:李丹
校对:盘达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