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人寿一季报利润亮眼难掩合规隐忧)
2024年,中国人寿以归母净利润突破千亿的“翻倍式增长”强势收官,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年报。然而刚迈入2025年,公司业绩却呈现出“增利不增收”迹象。最新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92%,录得1101.77亿元。尽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52%,达288.02亿元,但营收下滑与利润增长的“剪刀差”,揭示出中国人寿业绩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
从中国人寿的主营业务来看,虽然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达到了3544.09亿元,同比增长5.0%,但与同行的增速却拉开差距。同期太保寿险规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8%;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00%。
同时,报告期内中国人寿的新单保费为1074.34亿元,同比下降4.5%,其中长险新单保费同比下降15.1%至659.40亿元,不过续期保费录得2469.75亿元,同比增长9.7%,展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和韧性。
在新业务方面,2025年一季度中国人寿的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增长4.8%(可比口径),显著低于主要同业:新华保险(非可比口径)增长67.9%,中国太保增长39.0%,中国平安增长34.9%。招商证券研报指出,除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外,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大幅升至51.7%,也对中国人寿NBV增长形成一定压制。
投资收益是中国人寿营收的另一个重要支柱。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537.6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2.75%;净投资收益为442.47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2.60%。但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4.3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94.61亿元大幅下滑,反映出市场波动对公司权益类投资的冲击。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利率上行对债券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81%,较2024年末上升13个基点。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的债券投资占比高达59.04%,在利率走高的背景下,其所持债券的公允价值明显下滑。
除了财务指标,中国人寿在合规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也面临挑战。2025年以来,公司系统内已累计收到23张来自监管部门的罚单,其中多起涉及销售人员欺诈投保人、非法挪用客户资金等问题。例如陕金罚告字〔2025〕7号、8号显示,张亚平在中国人寿二环西路营销服务部工作期间,利用保险销售人员身份,以投资理财、代交保费为由骗取客户资金。巧合的是,其同事张涛在同一营业部工作期间,也利用保险销售人员身份,通过套取客户账号、密码,操作客户手机申请保单借款骗取资金。今年4月,上述二人均受到了禁业十年的处罚。而在更早之前的2月,津金罚决字〔2025〕6号显示,时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个人代理人王刚因欺骗投保人被罚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
与合规问题相伴而生的,还有代理人队伍的规模缩水。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人寿个险队伍规模59.6万人,相对2024年末的61.5万人环比下降3.1%,同比下降4.2%,三个月的时间,中国人寿的代理人团队缩水了1.9万人。
从收入下滑到代理人动荡,中国人寿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变脸”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尽管短期利润亮眼,但其背后的增长质量和持续性亟需警惕。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严苛的监管要求,中国人寿必须加快产品和队伍的结构性转型,提升合规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跃迁。(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