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联人寿董事长辞任、巨额增资谋变!开业十年净累亏近12亿后能否逆风翻盘?)
【来源:机构之家】
2025年4月29日,国联人寿的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及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顺利召开,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一项关键议案——公司增资扩股计划。根据该计划,国联人寿的注册资本将从21亿元大幅增加至46.586亿元,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增资纪录,更预示着这家地方系险企即将开启"二次创业"。
此外,机构之家关注到,国联人寿4月29日披露的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董事长丁武斌因到法定退休年龄,已于2025年4月9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战略、投资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同时,在2025年1月,监管机构已核准赵雪军担任总经理一职。这表明,在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同时,国联人寿的人事调整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站在首个十年的终点线,国联人寿正面临着转折点。2024年的盈利成绩单、管理层的新旧交替,以及资本的扩充,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国联人寿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国联人寿能否借助这一契机,实现质的飞跃和更广阔的发展,无疑值得市场拭目以待。
大手笔增资30亿元,无锡国联集团稳坐第一大股东宝座
国联人寿本次增资25.586亿元,新增股份25.586亿股。其中,无锡国联集团出资10亿元;新增股东包括无锡太湖新城资产(6亿元)、无锡地铁集团(5亿元)、无锡锡山金融投资(2亿元)、无锡汇创产业投资(2亿元)、无锡梁溪创业投资(2亿元)、无锡高新区创投集团(2亿元)和江苏古运河投资集团(1亿元),合计30亿元。
此次增资中,股东出资总额为30亿元,但注册资本仅增加25.586亿元。这意味着部分出资金额可能被计入资本公积,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或其他用途。通过溢价增资,股东为公司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市场价值。
随着此次增资落地后,国联人寿的"国资底色"愈发凸显。此次参与增资的均为地方国资体系机构,使得这家本就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险企股权结构更加"纯正"。数据显示,增资前国有股占比已达92.857%,增资后升至96.78%。值得注意的是,无锡国联集团作为国联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其持股比例在增资前后始终维持在33.3333%,稳坐“头把交椅”。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高度集中的国有股权结构利弊并存。目前,国联人寿所有股东股权状态均显示正常,未出现质押、冻结等风险敞口,这为其未来战略推进提供了相对清晰的治理框架。不过,如何在国资主导的架构下平衡市场化经营,仍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开业十年累亏11.85亿,高速扩张背后偿付能力逼近红线
此次增资背后,国联人寿的偿付能力正面临严峻挑战。自公司成立以来,偿付能力便一路下滑,而2022年之后,这一下滑更是明显加速,形势愈发紧迫。2025年一季度,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跌至54.7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97%,几乎触碰到监管红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国联人寿的财务再保险成本激增至1.6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21.35%。财务再保险是险企调节偿付能力和平滑利润的"调节器"。国联人寿此番大幅增加财务再保险支出,或是以此来确保偿付能力达到合规标准。虽然短期内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优化相关报表,但长期来看,却可能侵蚀利润空间,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从发展来看,国联人寿偿付能力的快速下滑,恰与其高速扩张阶段重合。2020年至2023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一路狂飙,分别达到20.21亿元、34.61亿元、59.94亿元、84.3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2.3%、71.3%、73.2%、40.7%。按此势头,突破百亿规模只是时间问题。然而,2024年形势急转直下,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骤降22%,增长势头戛然而止。
2024年保费规模显著缩水,根源在于公司主动压缩分红险业务。这一战略调整直接反映在产品结构上:当年保费前五名中四款产品为终身寿险,另一款为两全保险,而2023年还以18.74亿元原保费收入稳居榜首的惠泰鑫禧两全保险(分红型)已悄然退场。
这种"壮士断腕"式的业务转型虽然造成短期阵痛,却换来了业务结构的实质性优化。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一季度分红账户重现1.42亿元净现金流入,当行业重拾分红险热情时,拥有成熟销售体系的国联人寿,或已为下一轮市场转向埋下伏笔。
从费用角度审视,国联人寿在2024年经历了显著的费用压缩。公司手续费和佣金净资产、业务管理费分别下降70.9%、11.1%。这一变化部分归因于公司对银保渠道的依赖,而该渠道的手续费压降和报行合一政策直接影响了费用结构;同时,公司以传统寿险为主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是导致费用下降的部分因素。在业务管理费的减少中,职工薪酬的11.6%下调是主要推动力,不过,公司对关键管理人员薪酬的计提亦同步减少12.7%。
盈利方面,自2014年底开业以来,公司盈利状况长期不佳,亏多盈少。截至2024年底,累计净亏损达11.85亿元。2022-2024年期间,退保金和赔付支出合计分别为9.61亿元、20.11亿元、13.76亿元,而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则逐年攀升,分别为43.39亿元、52.27亿元、60.02亿元。2023年,营业支出大幅攀升,导致亏损2.24亿元。2024年,投资收益达到11.90亿元,同比增长25.3%,为公司实现0.87亿元的盈利贡献了关键力量。
此次增资完成后,国联人寿偿付能力的短板有望迅速补齐,业务拓展的底气也将更为充足。资本助力往往是撬动新一轮增长的支点,然而纵观行业,多少险企在获得资本输血后,依然难逃"增资-亏损-再增资"的恶性循环。显然,对于国联人寿而言,资本的注入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资本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的提升,才是国联人寿面临的真正考验。
人事与资本同步巨变:董事长卸任、总经理内部晋升
就在公司完成25.6亿元增资的关键时刻,国联人寿迎来重大人事变动,继年初总经理一职任职获批后,一季度偿报显示,国联人寿董事长一职迎来更迭,执掌公司近九年的丁武斌因到龄退休,于2025年4月9日辞去董事长及相关董事会职务。
图中人物系 丁武斌
丁武斌的职业生涯与国联人寿深度绑定,早在2015年3月,公司成立之初,他便担任公司第一届监事会主席,2016年7月升任董事长,直至此次退休。此前,他曾在控股股东无锡国联集团担任金融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并兼任综合金融党委书记。
作为国联人寿的"奠基人"之一,丁武斌自2016年接替原董事长华伟荣以来,主导了公司从初创期到接近百亿保费规模的发展历程。在其任内,国联人寿完成了首轮增资和分支机构全国布局,但近年来也面临偿付能力吃紧、投资收益率波动等挑战。
在丁武斌卸任前夕,国联人寿获得的大手笔增资,不仅为他个人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笔增资无疑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和业务拓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今年1月,赵雪军获批接替前任夏寒总经理职务。资料显示,现年49岁的赵雪军是寿险业老将,职业生涯横跨多家险企,早年曾在国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后转战中融人寿,历任总裁助理、副总裁及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职。2023年2月,赵雪军加盟国联人寿并出任副总经理,如今正式“转正”,执掌公司经营大权。
从履历来看,这是一位深谙江苏保险市场游戏规则的"本土战将"。在这个保费规模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的兵家必争之地,他既要迎战利安、东吴等地头蛇的贴身肉搏,更需直面中国人寿、平安等全国巨头的降维打击。如今手握30亿元增资筹码,这位新任总经理至少不必在"弹药"上捉襟见肘;同时也无需担忧治理结构的束缚,可以大展拳脚。
随着董事长的卸任,市场的目光自然聚焦于谁将与赵雪军搭档,带领国联人寿翻开新的一页。鉴于无锡国联集团在国联人寿中的控股地位,下一任董事长很可能仍将由该集团指派。至于具体人选,虽然尚无定论,但可以预见的是,其人选将对国联人寿未来几年的战略方向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新管理层的到位,国联人寿的转型之路或许将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