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浙商银行内部擢拔行长陈海强,将面临业绩、合规、市场地位等挑战

来源:机构之家 2025-04-11 11:5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浙商银行内部擢拔行长陈海强,将面临业绩、合规、市场地位等挑战)

【来源:机构之家】

在行长职位空缺超半年后,浙商银行终迎新帅。

图片系浙商银行公告聘任陈海强为行长

机构之家注意到,就到昨日,浙商银行公告相关会议通过《关于聘任浙商银行行长的议案》,同意聘任陈海强为行长,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这是在此前浙江省委决定提名之后,该行按相关程序正式完成其聘任工作。

而陈海强的上位则弥补了浙商银行长期的行长职位空缺状态:去年8月18日,原行长张荣森上任不到10天即宣布因个人原因辞去浙商银行执行董事、行长职务,由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至今。

业务老将内部晋升,有望延续战略稳定

陈海强拥有三十载银行业工作经验,从基层做起,历经对公、零售、风险、后勤等多条线,平台贯穿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股份制银行。10年前陈海强来到浙商银行,在此平台上实现多职级跨越。该行董事长陆建强对其评价为“是我们行里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具有丰富的银行经验,经营管理经验“。

图片系浙商银行行长 陈海强

陈海强今年51岁,正处年富力强之际,复盘其职业生涯来看,基本在浙江省内,积累了拥有丰富的本土化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1995年,时年21岁的他进入银行业,从工商银行宁波北仑支行起步。3年后,陈海强担任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副主任科员。2002年,陈海强加入招商银行,历任宁波北仑支行行长、宁波分行副行长等职,任职时间达13年,也为其积淀了深厚的零售底蕴。

2015年,陈海强转战浙商银行,先后担任宁波分行、杭州分行党委书记兼行长。2018年5月,他担任该行行长助理,逐渐向核心管理层靠拢。两年后陈海强升至副行长一职,主要分管零售和财富管理条线,与此同时还兼任过首席风险官。直到近期,陈海强被任命为行长一职。

机构之家认为,通过内部晋升而非空降模式,有利于该行管理团队和战略执行保持平稳。从业内的反馈来看,对陈海强的评价为“口碑较好,业务能力强”。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周的浙商银行业绩说明会上,将出任新行长的陈海强讲述了经营思想与战略,表示浙商银行要坚持长期主义,追求长期价值,避免规模情节和“垒大户”老路。

而随着陈海强正式就任,浙商银行将形成“一正三副四行助”的管理团队,三名副行长分别为景峰、骆峰(兼任董事会秘书)、林静然,四名行长助理分别是周伟新、潘华枫(兼任首席风险官)、王超明和侯波。

值得一提是的,过去几年浙商银行上演高层大动荡,不少背后与贪腐案牵连。2024年,前任行长张荣森因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而辞职,与之可能牵连的一些重要分行干部包括李洋、姚伟标等。原副行长兼董秘刘龙也于2024年被带走,其曾是沈仁康旧部,也与张荣森共事搭班多年,或与不良贷款处置案有关。原董事长沈仁康则于2023年2月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而在更早的2021年,原浙商银行副行长张长弓被杭州市纪委监委立案调查,2024年10月底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其涉嫌受贿约3亿元,挪用公款超6亿元,合计金额近10亿元。

大范围降薪应对业绩压力

就在近期,浙商银行向外界披露了其2024年年报,展示了全员降薪的节奏。从管理层来看,2024年总体薪酬大幅下降近千万,其中陈海强、景峰、骆峰薪酬相比上年分别减少243万元、252万元和261万元。与此同时,浙商银行去年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3033万元。此外,2024年浙商银行人均薪酬为38.35万元,较上年减少0.65万元。

图片系浙商银行2024年高管年度薪酬情况

资料来源:wind

这背后或与该行当前业绩压力相关。从盈利表现来看,浙商银行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1.9亿,同比增长0.92%,接近零增长。年化加权平均ROE为8.49%,较上年回落0.96pct,处于同业中较低水平。与此同时,该行的资产质量仍难言乐观。截止2024年末,浙商银行广义不良贷款率(包含关注率)为3.79%,较上年提升30BP。拨备覆盖率为179%,较上年末下降3.9pct。

尽管收入增长有一些提升,不过主要依赖投资端,容易受到反噬,持续性存疑。2024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至676.5亿,增速较上年提升1.9pct。其中非息收入为主要增长动力,实现相关收入224.9亿,大幅高于2023年的161.8亿,不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反而下降11.0%,由此可见非息收入主要依赖投资端贡献。此外,核心的利息净收入同比回落5.0%至451.6亿,为2018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源于息差水平大幅下滑,以及生息资产增长放缓影响。以净息差水平来看,同比上年大幅下降30BP至1.71%,降幅为近几年最大。

浙江银行分红力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最新的分红方案,该行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1.56元(含税),股利支付率为30.1%。这和监管倡导相一致。在去年4月份新“国九条”中明确要求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包括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而彼时浙商银行副行长骆峰也曾回应表示:“我行历来重视对公众投资者的现金分红回报。在可预期的较长时间内,有信心将每年度的现金分红比例维持在30%及以上。”

合规和内控问题仍严峻,市场份额被省内城商行赶超

除此之外,浙江银行仍面临严峻的风控困境,从而成为被监管处罚的“常客”。机构之家注意到,今年以来,浙商银行就因多项违规被罚没近2000万元。其中上海分行因小微企业划型不准确,信贷业务不规范经营、资产池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等被监管重罚1680万元。从2024年来看,该行就已经被监管处罚单超30张,合计罚没金额超过1100万元。也就是说,今年开年以来,该行被罚金额就已远超过2024全年。

表格系今年以来浙江银行被监管处罚情况统计

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本应有全国展业优势,实际上地位还受省内城商行冲击。尽管该行目前资产规模仍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但如若不改变现状该格局或许将在未来某一天被改写。

从资产规模来看,在十年前的2015年,浙商银行是当地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也正值其春风得意之时。当年浙商银行资产规模站上万亿大关,是当时宁波银行的1.44倍,更是杭州银行的1.89倍,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而在紧接着的2016年,浙商银行资产规模更是增长超30%,录得1.35万亿的规模,彼时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分别为8850亿和7204亿,仍有不小的差距。经过十年的跑马圈地,浙商银行优势反而被削弱。截至2024年,该行资产规模为3.33万亿,仅为宁波银行的1.06倍和杭州银行的1.57倍,与宁波银行的差距缩小至2000亿。

图片系近十年三家浙江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对比(亿元)

资料来源:wind

从收入和利润表现来看,浙商银行的比较优势则面临更大“考验”。根据最新的业绩数据,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6.5亿,仅比宁波银行高0.2亿。如此的情景早已和2015年其收入远超第二名情况不同。然而,盈利能力方面,则更显被动。从2019年开始,浙商银行收入增长就有所放缓,基本上是在100亿至150亿之间摇摆震荡,直到2023年才有所突破。而就是在2019年当年,宁波银行实现了盈利端的反超,这侧面体现出该行成本端的控制,尤其是对于银行业而言及其重要的信用成本。现如今,宁波银行盈利规模正冲击300亿,已遥遥领先于浙商银行。与此同时,杭州银行也凭借其低信用成本策略,在2023年已经将差距和浙商银行缩小至10亿,并于2024年实现了超越。

图片分别系近十年三家浙江上市银行收入、利润规模对比(亿元)

资料来源:wind

作为上市银行,市场不但对其经营表现进行了“打分”,同时也定价了未来预期。而根据昨日收盘价来计算,浙商银行市值仅为758亿,不及宁波银行的一半。尽管多项规模指标仍落后,杭州银行仍以913亿的市值超越了浙商银行。这样的市场评价结果,确实需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图片系三家浙江上市银行截止昨日A股市值表现(亿元)

资料来源:wind

尽管如此,浙商银行还遭受多轮股东减持,加剧了市场的担扰。3月26日,浙商银行股东山东国信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95亿股(占总股本0.71%),持股比例降至2.09%。1月21日,横店集团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高管团队亦出现减持动作:吴建伟、盛宏清等高管人员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减持超40万股。

总的来说,浙商银行内部晋升业务干将,将给予市场新的预期,同时有利于战略稳定推进。然而,其接手后面临挑战则是业绩放缓经营压力凸显、合规问题频现、股东减持等。而作为全国性股份行,市场地位却遭到当地城商行赶超,已经有不少指标处于落后之势。如何改变现状重振雄风?这将是行长陈海强的重要挑战。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波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