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深圳两会丨“科技”成为最热话题 人大代表建言打造科技城市品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金钥匙”。在2025年深圳两会期间,“科技”已成为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代表建议“提办对接”活动现场。安宇飞/摄
2月24日下午,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宝城律师事务所主任曾常青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其带来了多项建议,聚焦打造科技城市品牌等多个领域。在打造城市科技品牌方面,深圳面临品牌定位模糊、资源整合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系统等挑战,需要从政策精准扶持、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进行发力。
深圳企业研发总量全国第一
对标国际科技中心仍存差距
曾常青表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深圳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
当天,证券时报记者从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处了解到,2024年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同比增长18.9%,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6.4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2085.78亿元,占比高达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但对比硅谷、东京等国际科技中心,城市品牌影响力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深圳在科技城市品牌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曾常青表示。
具体来看,深圳在科技城市品牌建设上有哪些挑战?曾常青认为,一是“品牌定位模糊”。深圳目前的科技城市品牌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不足。部分企业和机构在品牌宣传上过于依赖单一的科技成就,而未能全面展示深圳的科技生态和创新能力。
二是“资源整合不足”,虽然深圳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但在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方面仍显不足。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形成科技品牌的聚合效应。
三是“政策支持不够系统”,当前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上,缺乏对中小科技企业的系统性支持,限制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未能集中发展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城市科技品牌。
四是“公众参与度低”,城市品牌建设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同,但目前公众对深圳科技品牌的认知和参与度较低,影响了品牌的传播效果。
政策持续支持创新力量
形成“高精尖缺”人才强磁场
对于上述挑战,曾常青提出了几项针对性建议,如“政策精准扶持”:建议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设立“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对研发投入占比超10%的企业给予税收返还;探索“科技人才绿卡”制度,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
同时,曾常青还建议深圳“强化产业链协同”:建议市科技创新局主导,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中小企业成立“深圳科技产业联盟”,推动“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协同创新,支持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河套、光明科学城等平台建设,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集群,集中对外展示深圳市科技城市品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据了解,2024年深圳市加大了财政资金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此外,深圳还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加快解决重点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由企业自主定技术路线、全流程管理项目,政府负责配套和服务,全市52家企业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共147个。
细数过去一年,深圳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多个突破: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深发布,让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自主可控;“鹏城云脑Ⅲ”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点亮,推进超算、智算协同发展。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名单中,“深圳一香港一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全球第二位。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提供给证券时报记者的数据显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数量达2.62万人、人才总量近700万,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吸引“95后”城市。这背后,是深圳“不唯地域引进人才”,聚焦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引才,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与空天等10个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实施人才团队项目,累计支持“高精尖缺”团队超300个,孕育出12家上市公司。
“整合深圳科技企业力量,打造科技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推动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城市。”曾常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