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板块再度爆发!多家券商把脉短期风险)
随着本轮国内科技资产重估行情不断攀高,尽管各家券商研究所虽然仍看好长期成长空间,但不约而同开始提示短期结构性过热风险,并建议投资者在等待中国核心资产巨头走出来的同时,关注低位板块的补涨机会。
“尽管近期中国科网公司已有非常显著的涨幅,拉长历史周期看,我们仍处于AI时代的早期,以及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端。”中信证券研究部科技产业首席分析师许英博表示,长期看好中国科技乃至更大范围资产的重估和成长空间,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博弈导致估值显著承压之后。
她认为未来每一次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都有机会带来系统性的估值提升。但参考PC、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经验,即便是在科技大周期内也会有曲折和反复,美股AI资产重估经验亦表明,估值持续提升需要有业绩逐季兑现作为验证。
对比2023年Chat GPT行情,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判断,本轮DeepSeek行情中TMT指数成交额占比确已触及过热区间,但尚低于彼时的高点;斜率虽快,但涨幅空间和持续性仍不及一半;TMT指数PE(TMT)估值水平已高,但考虑到流动性环境、基本面预期的不同,本轮行情对估值容忍度预计能有提升。
不过,随着前期涨幅的积累,科技成长板块似乎确实到了重新衡量性价比的时候。华泰证券研究所新任所长张继强提到,上周科技成长板块走势仍偏强,TMT板块成交额占比一度突破50%,AI应用、机器人等主题板块的交易热度继续提升,已触及低性价比区间,但距极限位置仍有距离。“这意味着科技成长板块后续仍有热点扩散、内部高低切换的机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DeepSeek改变了中国资产叙事,外资也在不断调整对中国科技资产的认知。
例如高盛称,预计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会使得中国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来十年每年提高2.5%,预计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未来12个月的上行空间分别为16%、19%。瑞银日前也表示,考虑AI主题对指数估值的提振,将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上调5%,同时由于A股中软硬件公司的比重更高,且年初恒生国企指数跑赢沪深300指数10%,预计A股可能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认为,本轮外资对中国科技资产“认知差”和“估值差”的双重修复驱动港股科技资产上涨,按照相似的思路,外资可能重估A股中国硬科技制造资产。招商证券策略团队基于此选出了A股“东方九骏”,对标港股东方九龙(九大互联网龙头),预计后续存在补涨可能。
异曲同工的是,对照美股科技七巨头(简称M7),中国版“七巨头”概念也正在深入人心。
海通证券表示,未来受益于AI、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科技产业发展趋势,A股及港股中也有望涌现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龙头,中国版“M7”概念正逐渐形成,这些上市公司投资确定性相对更高。华泰证券也指出,在新一轮创新周期中,有望诞生成长为代表中国科技行业核心实力的“七巨头”的公司,可能包括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
“2022年至今科技主题拥挤度到达高位后,低估值股有望在未来3-6个月跑赢高估值与小盘股。”长江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戴清提示,在两会预期升温叠加流动性充裕背景下,他建议关注低空经济等低位科技板块,以及可能受到扩内需政策催化的低估值消费板块。
他认为,布局“春季躁动”行情,可继续关注杠铃策略。一方面,科技方向仍是重点,关注自主可控方向以及AI+应用(机器人)等领域,布局科技板块内部轮动下的低位板块;另一方面,格局改善叠加股东回报提升的红马股是值得长期布局的方向,如港股互联网、白电、船舶、商用车等白马龙头。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也提到,随着国内经济与政策预期改善,消费类主题关注度提高,科技类主题情绪仍在高点,两类主题均可持续关注,且预计市场风格将向大盘漂移,短期建议聚焦悦己经济、智慧交通、固态电池三大主题。
张继强同样认为,在结构性行情演绎后的高低切换阶段,前期涨幅相对较小、估值较低的板块或迎机会,建议沿着以下路径筛选:1月13日以来涨幅相对靠后;估值处于自2010年以来30%分位数以下;高频景气数据显示需求有边际改善的板块,包括食品饮料、电力设备、白色家电等。此外,也可关注回调较充分、拥挤度不高的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及部分优质城商行。
责编:林根
校对:王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