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时隔六年多,民营企业座谈会是一个新起点)
作者|朱克力
2月17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民营经济在当下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愈发关键,其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民营经济从萌芽到茁壮成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无论是有着“五六七八九”的显著特征,即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还是从近年来在科技投入上不断加大,包括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如中国大模型在全球的突出表现来看,都有目共睹,无不彰显出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巨大潜力。
不可忽视的是,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内外挑战。从内部来看,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管理模式落后、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外部环境方面,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一些民营企业因规模小、信用评级相对较低,难以获得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资金链紧张时刻威胁着企业生存;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面临着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尤其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信心不足;此外,各类行政垄断和行业隐性壁垒依然存在,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底气不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意义非凡。既是对民营经济重要性的再度强调,更是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困境提供了方向指引。会议的召开,预示着一系列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这对于稳定经济增长、稳定股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稳定经济角度而言,民营经济作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其稳健发展能够带动大量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资本市场来看,民营经济的向好预期,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股市大盘。
值得期待的是,民营经济有望激发新动能,在政策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春天。一方面,政策的持续发力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例如,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能够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使其能够更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在融资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也需抓住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拓展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浪潮下,民营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耕细作,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上一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是在2018年11月1日,当时充分肯定了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提出有力举措,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时隔六年多,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承载着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开启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相信在政策的保驾护航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下,民营经济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一起拭目以待,共同见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朱克力
编辑 肖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