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建开发保护新格局 武汉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继《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后,2月13日,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发布(简称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批复明确,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批复中要求,武汉市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抓长江大保护,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武汉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批复中提到,到2035年,武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1.7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10.9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794.5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813.35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9亿立方米。
武汉市要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批复要求武汉市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空间需求,为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土地政策保障。
从国内看,目前武汉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之后,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龙头的重大使命。
在过去一年里,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取得新成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主线任务;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五大优势产业规模提速的同时,未来产业在武汉生根发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逐步明晰。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0家,实施“四类”技术攻关项目85项,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首台掘爆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2025年,武汉将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同时,批复中还要求武汉系统提升航空、铁路枢纽功能,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支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对比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描述,此次批复中武汉上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据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4年武汉枢纽功能加快提升:天河机场迈进“三航站楼+三跑道”时代,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武汉至香港始发高铁开通;中欧班列(武汉)连续2年开行突破1000列,跨境运输线路增至57条;武汉港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突破21万标箱,居内河港口第一。
对于未来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武汉将打造海陆空三条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推进江北铁路香炉山站改扩建、阳逻港西港区多式联运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同时,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