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囯机通用转型人工智能+,大股东总工与DeepSeek创始人同桌发言)
《港湾商业观察》王璐
农历年至今,与票房顶流哪吒一样,人工智能新品DeepSeek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同样,从资本市场与企业转型而言,AI化的迅速崛起势不可挡。
这其中,央企国机集团以及旗下的国机通用(600444.SH)也借着人工智能东风,正低调务实地深入布局。
01
国机集团人工智能大布局
据央视1月20日《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9名代表出席座谈会并发言,其中包括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
这9名代表中,还包含了鼎鼎大名的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农历年前的这场座谈会,充分说明了高层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视程度。
从我国到全球,梁文锋瞬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新贵。实际上,陈学东的同时参会,也令外界观察到国机集团与旗下的国机通用在产业布局上的持续前行。
陈学东于2008年担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特种设备安全》对其评价:他是与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事业共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用自己近30年来对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事业的执着奉献,赢得了行业的认可,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英才。
天眼查显示,近日,国机仪器仪表(重庆)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开荃,注册资本为2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智能仪器仪表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仪器仪表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等,该公司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外界猜想,这是国机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直接深入拓展的又一重磅。据麦肯锡的研究,企业若能有效提升AI的应用水平,预计将能实现30%的生产力提升。这不仅关乎企业盈利,更涉及到未来市场的竞争力。而在人工智能行业中,国机集团以其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市场经验,将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同时帮助客户减少试错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国机集团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其新公司还致力于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咨询服务,旨在为更多企业提供知识支持和技术指导。针对目前市场流行的“AI+数字化转型”理念,通过国机仪器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快速入门,避免在技术应用中的盲目探索。
不仅如此,在外界看来,国机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国机通用也将在AI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重要角色。
成立于1993年,国机通用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实力雄厚的合肥通用院。
02
合肥通用院发力“人工智能+”
合肥通用院研究实力一直名列前茅,1956年成立于北京,1969年搬迁至合肥,是原机械部直属的多专业综合性国家一类科研院所,自建院以年来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00余项。目前,合肥通用院主要从事石油、化工、燃气、冶金、电力、环保、国防军工等行业通用机械装备的设计开发、产品研制、检验检测、设备监理、工程承包、设备成套、职业教育等。
据了解,合肥通用院是国内最早谋划氢能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布局的单位之一,已建成国内首套高压氢能利用装备氢循环疲劳测试系统,技术指标国际领先,为氢能利用装备质量提升和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加快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12月29日,合肥通用院在召开党委中心组会议中明确表示,要坚持创新引领,切实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擘画发展目标、实施路径、技术路线和体制机制等,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要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在深化改革、市场开拓、创新研发、精细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深耕精进,着力提升管理效能。
2024年下半年至今,国机通用持续进行业务重组,一方面剥离优化调整管材业务及吸收合并子公司环境公司,另一方面持续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机通用主要从事流体机械相关业务,涵盖产品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与咨询、工程设计及成套等。公司专注于环保设备及工程成套、制冷相关试验装置、过滤分离机械成套一体化装备、特种阀门及阀门试验装置与技术服务、智能化海洋钻井岸基支持泥浆站、特种泵及泵组试验装置、机械密封、喷射设备、特种风机及压缩机等非标流体机械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采购模式,具备较强的竞争和盈利能力。
近年来,公司聚焦高端、绿色、智能制造领域,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保持稳健发展。公司已决定逐步退出塑料管材业务,以集中资源提升流体机械业务的整体运营效率。
03
国机通用AI技术应用大有可为,打造科研Ai智能体
2024年9月29日,有投资者提出,贵公司研发水冷系统主要应用于大负载、高精度、多变量末端的温度控制场景,除应用于强磁及第四代光源冷却外,看公司网站介绍还能应用于核聚变,是否有应用案例?
国机通用表示,公司研发水冷系统主要应用于大负载、高精度、多变量末端的温度控制场景。
公司此前还介绍,未来将继续依托科技研发优势,加强市场拓展力度,挖掘不同行业市场潜力,并以优化公司内部科研转化政策、提高科研转化效率,力争实现科研服务市场所需、市场引领科研所向。
有市场人士猜想,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提振之下,国机通用或将利用母公司合肥通用院以及国机集团的多维度技术优势,进行更多产业布局与拓展,这同时对公司资本市场表现产生重大利好。
在此之前,也有投资者提出,公司的器械,人工智能设备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军工领域是否涉及?
国机通用表示,公司主要从事流体机械相关业务。流体机械设备在工业生产、能源、环保、医疗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2024年半年报中,公司也指出,流体机械相关业务聚焦于国家重要战略、行业和市场需求,致力于高端、绿色、智能制造领域,依托自身较强的人才、技术优势和多专业综合优势,总体上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
据了解,国机通用近期新注册的《冷水机组远程监控软件V1.0》项目获得了软件著作权,这不仅标志着公司在智能化设备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也为冷水机组的智能管理和维护带来了新机遇。
冷水机组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气候控制和设备冷却等方面。随着企业对能源效率和管理智能化要求的提高,远程监控软件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国机通用的这一款冷水机组远程监控软件,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和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设备状态监控、故障实时预警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在技术规格方面,该软件通过专门的界面设计,允许用户在不同终端上进行监控,支持多种数据接口的接入。其核心功能包括实时温度和压力监测,能有效帮助用户快速识别潜在问题并做出及时反应。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远程操作与管理,减少了人工巡检的频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通过将AI技术集成到冷水机组监控系统中,该软件还具备智能学习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历史运行数据自我优化,提供科学的维护建议和能效分析,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简而言之,国机通用《冷水机组远程监控软件V1.0》功能特性:具有实时数据监控功能,可实时查看冷水机组的温度、压力、运行时间等数据;支持故障报警,能及时发现并反馈设备异常;可远程操控冷水机组,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管理设备。还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能生成报告和趋势图,并结合AI算法,根据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提供科学的维护建议和能效分析。
技术优势: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将设备管理融入智能化框架;支持多种数据接口接入,可在不同终端上进行监控,用户界面简洁明了,操作方便。
据天眼查显示,国机通用共有471项知识产权,专利信息有344项,著作权有107项,2025年以来也持续增加多项专利信息。
基本面来看,国机通用也表现不俗,2024年前三季度,国机通用实现营收5.59亿元,同比增长37.45%;归母净利润2955万元,同比增长77.38%;扣非净利润3451万元,同比增长159.28%。
国元证券表示,国机通用背靠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历经多年积累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伴随管材业务的剥离以及环境公司布局的多项业务逐步切入新兴赛道,公司短期将迎来盈利能力的增强,中长期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7.57/8.48/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21%/12.08%/12.5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4/0.56/0.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3%/27.56%/11.15%,对应EPS分别为0.30/0.38/0.43元,对应PE为40.93/32.08/28.86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2024年12月12日,国机通用发布公告称,预计2025年公司日常关联交易发生额(包括关联销售收入实际实现额和关联采购实际执行额)7.1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预计金额要远远超过2024年(1-10月份)的3.82亿元关联交易。市场人士认为,关联交易大幅攀升,对于国机通用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指标,其发展正迈向快车道。截至2月11日,国机通用市值约23亿元,从发展空间而言,公司显然存在低估现象。
在研发实力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合计0.24亿元,同比增长53.09%。在2023年年报中,国机通用表示,增加研发投入,优化研发体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专利申请和版权登记,保护创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和团队投身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科技项目研究,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探索与不同行业、领域的合作机会,通过技术融合创新,拓宽科技成果的应用领域。(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