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赴港上市募资研发人形机器人,三花智控实控人身家超600亿元

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2-09 18:18: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赴港上市募资研发人形机器人,三花智控实控人身家超600亿元)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段楠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2025年蛇年春晚,人形机器人再度爆火,一群穿着花坎肩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这也让投资者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更加期待。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执行器供应商三花智控受到资本追捧,自1月7日以来,股价涨近60%,市值成功突破千亿大关。

在股价持续上涨带动下,三花智控将目光投向港股。1月16日,三花智控公告公司向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谋求A+H同时上市。在人形机器人大火背景下,市值破千亿元的三花智控能否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1、连续踩中风口,年利润近3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三花智控是一家历史极为悠久的企业,公司最早可追溯至1967年9月成立的“新昌县西郊农机修配综合厂”。

1979年,三花智控实控人张道才加入该农机厂担任供销科长,1982年工作能力出色的张道才被任命为副厂长,1984年张道才又顺利晋升为厂长。

1984年,在张道才带领下,在该农机厂基础上成立了新昌制冷配件厂,成立之初该厂专注家用空调制冷部件的研发与生产。

1987年,三花智控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出二位三通电磁阀,并通过海尔冰箱厂实机测试,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得益于二位三通电磁阀成功,三花智控年利润很快便突破千万元大关。此后,三花智控又研发出截止阀、电子膨胀阀、排水泵、电磁阀、单向阀等多款空调零部件。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随着空调在国内普及,三花智控业绩迎来腾飞,2004年三花智控已经是一家年营收超3.6亿元,年利润超4000万元的大中型空调零部件供应商。

在业绩持续增长背景下,三花智控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2005年三花智控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借助资本的力量,三花智控不断扩大产能,公司业绩也在持续提升。2017年三花智控年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81亿元、12.36亿元。

虽然公司空调业务发展较为顺利,但三花智控并未就此满足,2017年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还在萌芽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方向。

2017年三花智控收购三花汽零,同时募资了13.22亿元。自此,三花智控开始切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目前,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已经有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电子水泵多款产品。

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升,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收入快速上升。2019年,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仅为16.51亿元,2023年公司该业务收入达到99.14亿元。

在汽车零部件业务带动下,三花智控整体业绩持续增长。2023年三花智控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5.6亿元、29.21亿元,营收及利润均较2017年大幅上升。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从三花智控发展历程来看,其精准地踩对了每一次行业浪潮,在空调及新能源汽车需求大爆发带动下,三花智控也从当初年营收仅数亿元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年营收超245亿元的空调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双龙头企业。

2、总裁薪资超400万元,管理费用增长致扣非净利润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狂奔的三花智控在2024年前三季度却慢了下来。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三花智控实现营业收入205.63亿元,同比增长8.36%、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2.48亿元,同比微增1.14%,第三季度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7.21亿元,同比下滑4.53%。

公司营收增速下滑,与公司汽车零部件收入增速下滑有很大关系。2024年上半年,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营收增速仅12%左右,与前几年动辄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速相比相差甚远。

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营收下滑主要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下滑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上升,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将进一步下滑,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业务想要再度实现高速增长并不容易。

除行业增速下滑外,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竞争日趋激烈。此前,格力电器以30亿元入主制冷元器件企业盾安环境,此举被外界认为格力电器将通过盾安环境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

2024年上半年,盾安环境汽车热管理实现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虽然营收规模仍较三花智控有很大差距,但在格力电器支持下,盾安环境汽车热管理业务势必会对三花智控相关业务造成冲击。

除汽车零部件收入下滑外,三花智控空调零部件业务面临相同困境。2024年上半年,三花智控该业务营收增速下滑至7.43%左右,该营收增速是三花智控空调零部件业务增速近几年以来新低。

在下游需求放缓及市场竞争激烈背景下,此次港股IPO,三花智控仍计划募资扩产汽车零部件及空调零部件产能。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在建工程余额仍高达31.83亿元。在此基础上,三花智控仍选择继续扩产。

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三花智控了解,在下游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公司仍募资建设产能,未来市场能否充分消化扩张的产能?截至发稿,未获得三花智控回应。

除营收增速下滑外,公司还罕见地出现单季度扣非净利润下滑,这在三花智控发展历史中并不常见。对此,三花智控表示,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下滑与管理费用上升有很大关系。

2024年前三季度,三花智控管理费用支出多达14.10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0.16亿元增长近40%,远超同期营收增速。

从三花智控历年披露的财报来看,公司管理费用大部分来源于员工薪酬。公司员工薪酬上升一方面是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导致员工人数的上升;另一方面与公司平均工资上升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公司管理层。

以公司总裁王大勇为例,2023年其工资多达423.7万元,2021年期工资仅为211万元,两年时间王大勇工资涨超1倍,其他高管亦是如此。

(图 / 公司部分高管薪资明细)

在管理层工资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三花智控管理费用逐年增长,这也是三花智控第三季度扣非后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

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三花智控了解,在以管理层为代表持续涨薪影响下,公司盈利能力已经承压。未来,公司是否会考虑通过降低管理层薪酬的方式来维持利润,截至发稿,未获得三花智控回应。

3、豪赌人形机器人,张氏家族身家超600亿元

在公司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三花智控又在积极开拓第二增长曲线。为此,三花智控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领域。

2023年报,三花智控提及公司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2024年1月,三花智控公告将投资建设机器人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8亿。

所谓执行器,主要是在获得指定信号后协同机器人各大小关节完成其需要做的动作。

截至目前,人形机器人整机龙头企业便是特斯拉,其开发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备受市场关注,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公开表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6年产量将增加10倍。

三花智控旗下子公司三花汽零是特斯拉汽车供应商,此次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Optimus,市场对于三花智控能否切入人形机器人Optimus关注度极高,这也是三花智控股价接连大涨的重要原因。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对此,「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试图向三花智控了解,作为特斯拉汽车热管理供应商,在特斯拉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之际,公司相关产品能否进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截至发稿,未获得三花智控回应。

此外,据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在此预期下,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给予了极大关注,三花智控也不例外。自2025年1月7日至今,三花智控股价累计涨近60%,股价也接连创出历史新高,市值更是突破1300亿元。

为了抓住人形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招股书中,三花智控明确表示,募资用途将部分用于仿生机器人及其相关领域技术研发。

在实控人张道才及其子张亚波和张少波带领下,三花智控成功开辟出汽车零部件业务,为公司业绩腾飞奠定了基础,此次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又让公司市值成功突破1300亿元。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而公司接连转型成功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张道才家族,招股书显示张道才家族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三花智控46.36%股权,若按现有市值计算,张道才家族股权价值超610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6倍。

在人形机器人概念加持下,2025年三花智控在A股迎来完美开局。在股价接连大涨的背景下,三花智控递表港交所。

在主营业务增速放缓及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下滑影响下,三花智控能否凭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成功在港股以超1300亿元市值发行,「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将持续保持关注。

*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