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星宇航递表港交所 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日前,国星宇航递表港交所,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致力于商业卫星星座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面向全球范围稳定持续提供广泛覆盖、低成本、低门槛的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自公司成立以来,率先专注于探索AI技术与卫星技术的交叉领域。公司已在开发AI卫星及星基解决方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卫星行业的创新发展。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公司亦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此外,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成功完成13项太空任务。
公司持续升级AI卫星技术能力,创造了在卫星领域多个业界领先的突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随着XSD-15于2024年发射,公司已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验证了模型在太空环境的运行适应性、卫星平台的可靠性和在轨AI计算性能的有效性。公司亦推出“AI卫星网络系统”项目,一个专注于通过AI及太空边缘计算技术推进卫星数据处理的计划。于2019年,该项目获工信部评选为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于2021年,公司就该项目获授工信部第一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揭榜优胜单位。此外,基于公司AI智算卫星不断迭代的先进功能,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星算计划”,旨在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星算计划下2800颗AI智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是公司在全球舞台上建立地位和影响力的重大里程碑。
近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卫星产业发展,令在轨卫星数量大幅增加。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卫星数据库,中国企业研制的在轨卫星数量由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323颗增至截至2023年5月1日的623颗。低轨卫星是中国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由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236颗增加到截至2023年5月1日的508颗,占在轨卫星总数的比例由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73.1%增至截至2023年5月1日的81.5%。
过去几年,中国卫星行业经历稳定增长。按收入计,中国卫星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约622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约80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6%。在利好政策及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布局的推动下,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快速发展。按收入计,中国卫星产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自2023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26.8%进一步增长,于2028年达致约2627亿元。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卫星行业。在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的迅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布局的推动下,中国卫星行业民营企业的收入由2019年的约175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约2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1%。中国卫星行业民营企业的收入预期将自2023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30.6%进一步增长,于2028年达致约909亿元。来自民营企业的收入占2023年中国卫星行业总收入的29.8%,预计2028年将占34.6%。
按2023年的收入计,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占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总收入的约49.4%,其中公司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管理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和应用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不足20家。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按往绩记录期收入增长率计,公司是中国卫星行业增长最快的商业航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