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豫东淘宝第一村” “根本找不到闲人”)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放下锄头镰刀 轻松拿起鼠标”,豫东首个“淘宝村”——王营村流传着这句话:常住人口1000多,近半村民投身电商行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电商卖货。
电商热潮缘何在这个豫东小村庄里兴起?又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025年蛇年春节前夕,证券时报记者趁春节返乡之际,到“豫东淘宝第一村”一探究竟。
在夏邑县城驱车约半小时,即进入王营村。“豫东淘宝第一村”的门牌前,村民们来去匆匆,忙着置办年货。路过的村民说,村里以前是大白菜基地,后来逐步转型为电商产业。
王营村代理村支书王群喜,赶来接受记者的采访。今年36岁的他,返乡创业已达10年。2015年,响应政府返乡创业的号召,王群喜从郑州回到家乡王营村,投身电商产业,如今已是村里电商产业的带头人。
在王群喜的大枣加工车间,他向记者介绍,大枣从新疆农户手中收购,运回来后,经过分级、清洗、加工和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在电商平台上出售。
“咱村发展电商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当时在郑州从事电商行业的几名村民返乡创业,通过淘宝等平台销售新疆大枣等产品。”王群喜告诉记者,村里其他人纷纷效仿,逐步发展到目前近半村民都在从事电商行业。
在电商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当地政府看到了该产业的发展潜力,筹建了村级电商产业园。2018年,王营村利用约100亩集体土地兴建了夏邑县第一个村级电商产业园。目前,该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22家,每年网络零售额约2亿元,平均每天3万余件快件发往全国各地。
记者到访时正值春节放假期间,产业园里静悄悄。王群喜说,早来个三五天,就能赶上年货发货高峰期,那时道路两旁都会挤满各家快递公司的发货车。
“电商可以说是咱夏邑的一张名片。”王群喜感慨道。来自夏邑县相关部门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拥有淘宝乡镇10个,居全省县域第一,淘宝村4个,居商丘市第一,全县电商企业5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
“电商产业最初是‘散兵游勇’,后来是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做大。”王群喜说。据了解,早在2015年,夏邑县即率先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电商龙头企业工作专班,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夏邑县电子商务中心。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通过电商平台,重新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
10年来,电商产业对村民生活的改变显而易见。“60多岁的村民,每天能拿到80多元的工钱,一个月大概是2000元—3000元,一年下来3万元左右。”王群喜向记者表示,“农闲时,其他村可能三五个人聚在一起闲聊,我们村没有,根本找不到闲人,都在忙着赚钱。”
产品同质化、行业太卷等因素,也在制约着乡村电商的发展。“现在行业竞争激烈。”王群喜举例称,100万元的销售额,利润率只有5个点,原因在于“行业太卷”“同质化太严重”。
与此同时,未能及时跟上兴趣电商的步伐,也是王营村电商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村里主要还是以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等传统货架电商为主。”王群喜介绍,包括他自己在内,均尝试过抖音电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未来,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包括王营村在内的乡村电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夏邑县去年印发的《农村电子商务“领跑县”工作实施方案》,到2026年,夏邑县力争全县网络零售规模超150亿元,年均增长20%;打造5个以上电商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