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大学指数报告: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场内数据交易额突破362亿元)
1月17日,“人大指数”系列发布启动会暨2025年首场指数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发布会先后发布了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
根据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2024)报告,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探索,取得可喜进展。广东、浙江、北京等第一梯队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表现出色,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具体来看,在基础环境方面,各地区深化数字经济布局和建设力度,东部省份领跑全国,并在各地区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创企业。在保障支撑方面,各地区立足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总体要求和自身情况,构建更具系统性与指导性的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省级数据主管部门全部就位,数据集团与行业协会相继成立,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力量更加多元丰富。
在执行推进方面,报告显示,数据开放稳步发展,向社会供给的公共数据资源持续优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力度增强,超过60%的地区提出更细化的制度,近半数地区已上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数据流通利用成效提升,全国共计成立60家数据交易机构,24个数据交易机构进行互认互通,场内数据交易额累计突破362亿元,数据商品体系内容多元且规模渐长,上架数据商品总数达32000款。
据介绍,数据要素市场化推进力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旨在面向国家的数据事业和数据要素市场战略指引,基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新实践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包括基础环境、保障支撑、执行推进三大维度、7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37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科学反映各地在引导和规范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方面的能力和成效。
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在经历涨跌之后仍处高位,六个一级指标发展特征各异。具体体现为:宏观经济稳中有进,收入水平提高与前沿经济发展是主要增长动力;协同创新增长快,创新产出与创新合作是主要推动力;基础设施协同成效显著,交通一体化和新基建表现突出;贸易金融整体向好,金融市场融合不断完善;城乡融合稳健提升,成渝生态与治理融合进步明显;产业发展先增后降,整体仍有增长,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提升空间大。
研究团队就提升六个一级指标质效提出针对性建议,提出要完善成渝合作机制与政策体系,促进各领域协同,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实力、有特色双城经济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据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发起,组织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参与,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自2022年起动态跟踪、客观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逐年编制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指数综合选取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在二、三级指标上兼顾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科学构建指数评价体系。指数直观综合反映不同阶段发展状况,拓展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评估理论;反映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状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战略实施情况、适时推出新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