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位知名经济学家,都提到一个关键词!)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在会上指出,2025年必须要大力提升消费。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的首要任务。2024年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速是在放缓的,2025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很可能定在5%左右。要达到这个水平的增长,需要加快步伐来推进消费的增长。
连平认为,提振消费不能只是将眼光投向城市,还应将眼光同时投向农村,挖掘农村消费增长的潜力。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费增长的潜力。可以通过改革来推动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持续的提升。伴随城镇化水平进一步的提升,更多农民变成市民,有助于促进消费生长。
具体来看,宅基地市场化的流转有助于大幅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的收入。连平表示,作为土地要素的一种形式,宅基地应该与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样,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流通价值,应该可以成为持有人的资产。据统计,目前农村宅基地废弃控制的面积为760万公顷,假设每年流入流动市场的闲置宅基地的面积,总的来说相当于释放约15亿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中旬,过去12个月,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占全部100个大中城市供应面积的比例为2.5%,二线城市占比约为29.8%,其他城市是67.7%。参考当前全国土地市场供应的结构,综合土地拍卖价格和城乡土地折价来保守估算,宅基地进入市场转换的价值可以达到1.3万亿元左右。此举可以使拥有宅基地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的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助于促进消费加快增长。
不过,连平也强调,未来要推进宅基地市场化流转,必须要切实解放思想,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在土地的确权、土地的流转的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等各方面都要形成突破。要加快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的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民资格权和农民的财产权等等。
他还提出,要改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未来应该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制度,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土地经营权可分离的制度。另外,还要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要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放在土地改革的重要位置。同时,以更大力度的资源投入来促进农民市民化,增加转移性的收入。未来国家应该加大资源的投入来促进户籍人口比例的提升,推动更多的农民转为市民。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在会上认为,消费在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盛松成表示,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而且把消费放在投资前面,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提法。
在他看来,消费和投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的。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带动投资,经济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过程。消费需求对供给的促进更有效、更直接、更能反映社会生活和科技的进步,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所以消费在经济发展当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目前的消费是明显偏低的。以世界银行的全球10个代表性国家数据计算,我们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间。”
针对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向消费倾斜的问题,盛松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首先应该更多关注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促进消费的增长点,能有效促进就业和收入增加。其次,要提高住户部门收入份额,从而促进消费。比如提高特定人群收入,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因为这个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也更需要支持。最后,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作用。我国居民非房消贷仍有提高的空间。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自身大数据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挖掘重点场景和客户潜力。
责编:李雪峰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