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险业十大关键词来了!)
这一年,保险业迎来了第三份“国十条”,大保险观引领行业发展前路,逆周期监管数箭齐发,人身险定价机制迎改革,资产负债管理受到空前重视,锚定耐心资本释放长线价值,商保年金打开三支柱发展空间,保险股重拾升势,多项监管举措蓄势待发……行业以固本之策谋长远、育新机、开新局,迈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若论2024年最重磅的行业政策,新版“国十条”当之无愧。
2024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险业新“国十条”),这是继2006年、2014年之后,我国保险业迎来的第三版“国十条”。
《意见》全文共十条,总体要求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务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偿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内控健全有效的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框架。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
相较于过去关注保险行业规模扩展的政策导向,新版“国十条”转向强调行业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并融入了新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治理的需求,对保险行业的功能与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篇贯穿“大保险观”。
实际上,在2024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就提出,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筑牢社会保障网、经济安全网、灾害防控网,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2024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的第七次会员大会上,李云泽再度强调,“要把握正确发展理念,树立大保险观,找准机构定位,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优化保险供给”。
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时代之唤下,“商业保险年金(下称“商保年金”)”概念在2024年被首次提出。
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到,大力发展商保年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10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商保年金的概念,提出了推动业务发展、加强监管的相关举措。
商保年金是对保险公司开发的第三支柱产品的统称,即商业保险公司开发的具有养老风险管理、长期资金稳健积累等功能的产品,包括符合条件的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商保年金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商业养老险产品在第三支柱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发展满足养老需求的产品服务。
近年来,国家层面采取了多项举措推动第三支柱补齐短板、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制度设计。2024年12月15日起,试点两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从试点城市扩大至全国,为保险业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打开更大空间。
截至2024年12月30日,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超900只,其中保险产品168只。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保险公司新一轮备战已经开始。
2024年以来,“耐心资本”一词热度持续攀升。
2024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是“耐心资本”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提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耐心资本。保险业新版“国十条”提到,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作为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典型代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达32万亿元。近年来,保险资金探索发挥规模大、周期长、来源稳定的特点,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9月26日,为了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这是监管首次针对长期资金入市发布综合性、系统性的专项制度文件,标志着A股长期资金入市进入大力支持与系统引导的新阶段。
不过,保险长钱要进行长投还存在不少堵点。2024年11月底证券时报社举办的“2024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上,与会嘉宾提出多项建议,包括优化完善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规则,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丰富金融产品投资品种,对耐心资本增加包容度和宽容度等。
据了解,监管部门下一步将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以及督促指导保险公司优化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权益投资。
2024年,“逆周期监管”成为贯穿全年的保险业焦点,这关乎行业稳健发展根基。
近年,保险业经营面临下行周期的压力,净资产/净利润下滑、资本消耗待补充,成为不少机构待解之题。从行业层面来说,净资产收益率下滑,资本使用效率较低,行业吸引力大打折扣。业界人士表示,国内保险公司的全球化配置程度不足,多限于本土市场经营,“顺周期”的特征较为明显。无论是基于自身需求还是参照国际成熟做法,行业都需要逆周期监管。
2024年6月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专篇阐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时提到,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在偿付能力方面,逆周期监管已有体现。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9月曾对偿付能力标准进行过一轮优化,并于2024年12月宣布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给中小险企更多时间去通过继续转型、补充资本等提升偿付能力。监管部门持续关注业界关于优化偿付能力制度的意见和建议。行业还有期待,例如降低部分资产的风险因子,例如权益投资、公募REITs、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因子等。
此外,造成寿险业净资产和净利润压力的主因之一是利率下行导致补提准备金。对准备金折现率曲线进一步优化,也是行业期待的逆周期监管举措。
2024年,对寿险业可谓划时代的一年。为更好应对低利率周期,监管部门推出多项政策,在2023年以来的“报行合一”、降低预定利率上限、降本增效等的基础上,2024年又有多项举措。
其中之一是,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8月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提到,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保险业协会发布。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应当报金融监管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
业界认为,这有利于寿险业缓解负债端成本下调滞后的问题,跟随市场利率变化动态及时降低刚性负债成本,是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的一大创新。
另一重要方向是,新版“国十条”提到的“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多次提到,要妥善应对利差损风险。从各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看,管理利率风险最常见也最有效的举措就是从负债端入手,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这为新形势下人身保险产品守正创新、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险资举牌热再现于资本市场。
以2024年最后一天为例,平安人寿发布公告称,平安人寿委托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工商银行(01398.HK)H股股票,于2024年12月20日达到工商银行H股股本的15%,根据香港市场规则,触发平安人寿举牌。
回顾过去一年险资动向,频频举牌上市股票不可不提。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24年险资合计举牌20次,为近四年新高,涉及股票17只。
从年内20次举牌来看,涉及8家保险公司,其中长城人寿和瑞众人寿举牌次数最多,分别为6次和4次,大型上市险企新华人寿和“太保系”各自举牌了3次,此外,平安人寿、紫金财险、中邮人寿、利安人寿各自举牌1次。
从行业分布来看,被举牌公司涉及公用事业、环保、交通运输、医药,此外还涉及银行、电力设备、零售等多个领域;从标的上市地来看,包括了A股和H股标的,显示出险资在投资布局的多元化。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保险公司今年来频频举牌一方面是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号召,另一方面与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和利率持续下行有关,通过加大对高股息个股投资和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规模,有利于推动收益和报表更加稳定。
2024年,保险股重拾升势,并因展现出较好弹性受到资本市场关注。Wind保险指数全年上涨42.52%,比沪深300涨幅高出27个百分点。A股五大保险股全年均明显上涨,涨幅在37%—68%之间,部分保险个股迎来多个涨停。
此轮上涨既有基本面支撑,也有估值较低的客观条件。过去几年保险板块持续受低利率、投资端低迷的压制,年初处于估值低位,使得保险股具备向上的空间。
从业绩上看,2024年前三季度,五大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合计净利润达3190亿元,同比大增78%;除中国平安为历史第二高外,其余4家都创下历史同期之最。这背后,“9·24行情”下投资收益的贡献功不可没。
值得注意的是,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为险企超高的2024三季报业绩提供了条件。新准则下,更多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使得三季度不少持仓股票的市值上涨直接计入利润,造成净利润大增。
与此同时,保险负债端也在探底向好,保险端业务价值率提高,加之负债端定价改革出现边际利好,都为保险股上涨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保险公司发债再创新高。
2024年以来,我国保险公司新发债券规模达到1175亿元,这是继2023年首次突破千亿后,继续保持在千亿以上,也形成自2005年我国保险公司开始发债融资以来的第四个高峰。
此前,保险公司发债在2011-2012年迎来第一轮高峰,2011年、2012年发债融资额分别为602.2亿元、732.8亿元;2015年为第二轮发债高峰,当年发债600多亿元。2020年为第三轮发债高峰,发债780亿元。
大型险企今年不少都发债募资在百亿级别。例如,中国人寿发债350亿元,人保财险发债120亿元,平安产险和新华保险分别发债100亿元,平安人寿发行永续债150亿元等。
保险公司纷纷发债主要源于资本补充需求。债权融资由于具有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等优势,受到保险公司欢迎。除了资本补充需求,有的保险公司也出于发展需求发行债券。此外,今年债市利率大幅下行带来新发债券成本降低,部分险企选择赎回旧债、新发债券,以降低融资成本。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作为新“国十条”配套方案,该方案是未来五年财险业发展纲要。
《行动方案》要求未来五年财险业保持平稳增长,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广度深度、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形成结构合理、治理良好、竞争有序的财险市场体系。在丰富风险化解处置方式方面,明确提出“鼓励财险公司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机构“迁册化险”,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出清风险。对风险大、不具持续经营能力的财险机构,依法开展市场退出,研究相关配套政策。”
业内人士分析,行动方案鼓励兼并重组、扶优限劣导向明显,行业格局有望加速优化,未来财险行业预估保持稳定扩张态势。
除了传统业务,低空经济为财险行业开辟新蓝海。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围绕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适配的保险保障方案。据了解,目前国内头部财险公司均已推出低空经济相关的保险产品,对这一新市场领域相当重视。不过,囿于无人驾驶、新能源等风险识别定价前沿问题,加之经验数据较少,相关条款和产品矩阵仍有大片空白待填补。
延续此前数年的收缩态势,2024年保险公司裁撤的分支机构接近2000家。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年,有97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了市场;2021年,这一数字增至2197家;2022年数据为近年最高点——2966家;2023年态势缓和,有2060家分支机构告别市场。
另据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4年累计有1987家分支机构被裁撤,其中人身险公司占据绝大部分。以此测算,过去五年,有上万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被撤销。
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在智能化、线上化的浪潮下,近年人身险公司个人代理人渠道持续收缩,而银保和经代等第三方渠道重要性凸显,不难理解险企裁撤部分网点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经营绩效。从公开数据可以看到,险企所裁撤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
2024年11月发布的《2024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披露,2023年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数量锐减至281万人,相较于2019年高峰期的912万人减少了631万人,几乎回落到12年前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分支机构裁撤,还是险企代理人的数量出清,相关趋势均有放缓迹象。在此背景下,代理人整体学历水平、平均绩效也有所提升。
责编:桂衍民
校对: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