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南洋”不再是简单的“出海”)
作者 | 张诚
来源 | 张诚的花果大陆年底东南亚考察安排了简短的一站,就是到印尼的雅加达。我小时候集邮的时候,就通过纪念邮票,了解到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队参加的“万隆会议”。
也了解到万隆会议不仅对中国外交具有重要意义,还帮助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了外交局面,与亚非国家广泛建交。而代表殖民地时期之后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体”大会,选择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也显示出了印度尼西亚在地缘上的江湖地位、民族国家的代表位置。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众多民族组成,众多宗教信仰,社会复杂、风情浓郁的万岛之国。
对于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而言,印度尼西亚是中国东南亚海外发展最大的目标国度,同时又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的站点和杠杆基地。在印度尼西亚不仅有广阔的本土市场,还可以藉由印度尼西亚辐射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东亚、西亚、南亚以及亚太地区广泛的其它国家和地区。
时间短暂,这次仅在雅加达及周边一地做了短暂参访,所以见解认识肯定是狭窄偏颇的,印尼一定远远不止这些,它一定是非常丰富复杂,多面性和两极化严重的国度,市场也一定是非常分散多元的。
这里,仅以可称为社会现象“桥头堡”的现代商业为主要内容,简单探寻了几枚开出的花朵,以一个鲜明的感受,几篇零散的日记,以作这次印尼游学之旅的简单记录。
特别要提出的一点是,在行程的最后,我头脑里突然涌出了一个词“下南洋”。而“下南洋”这个词的含义与之前“出海”相比,形容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海外发展,跟“出海”这个词似乎有的那些含义,似乎有不同。就让我们从日记中看一下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吧。
力宝告诉我们, 这里有时间的朋友今天抵达雅加达,一下飞机,我们就直接前往力宝集团的教育产业——Hope Academy参观,并与力宝集团安排的各业务板块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力宝集团在印尼乃至全球都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业务涵盖地产、教育、医疗、商业、投资等多个领域。
力宝的发展伴随着印尼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印尼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商业、医疗、教育的成长与发展。力宝的海外业务发展,也体现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自身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力宝集团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朋友,是市场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朋友,是时间的朋友。
中国社会也出现过一批像力宝这样具有长期发展计划的集团化企业,其中包括大型国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尤其是过去一批规模化后的民营房地产集团。中国刚刚过去的这一代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深受东南亚比我们早发展二三十年的商业集团发展哲学的影响。
但这一批企业在过去的七八年里纷纷倒下了。世事风云,非常可惜。我亲历的几个有类似雄心壮志、力图与社会经济同频共振发展的企业集团,没有能够健康地走过来。
国家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行业的时代趋势、科技和全球化的商贸背景都已过去,这样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当代这一批企业,不再会有机会出现像力宝这样的企业集团了。
游学团中有一位同行者,是来自新加坡从事餐饮和零售连锁行业的企业家。
在与力宝集团的购物中心业务交流时,提出他们在东南亚的餐饮和零售市场相当了解,也非常看好印尼的市场,有意愿在印尼扩大发展,而力宝集团在全印尼有69个购物中心,他们希望能在力宝集团的购物中心里开店。力宝集团的代表也对新加坡的这家餐饮企业品牌表示非常欢迎。
“品牌出海才是真正的出海!而这个时代和机会,对中国人已经展开了。”游学团里来自宁波从事服装和投资行业的陈同学说道。他所说的“品牌”,是指自有品牌商品。陈同学一直在思考国内下一波企业发展最有机会的领域方向和类型,也在思考国内企业出海真正的机会和长久之计。
他认为品牌出海才是真正的出海,而模式机会应该在“新物种”上。我问:“什么是品牌?为什么品牌能出海?”他说,就服装领域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赢得过相当长久的商业机会。
而今天中国的本土品牌已经成长起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品牌在相当宽广的差异化领域里,已经具备了长足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天地。我又问:“什么是新物种?”他说,新物种是指在产品、技术、文化和模式上作出创新的模式。
例如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与会员化经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拿国内的一个案例来说,经过胖东来经营哲学改造的永辉超市,也许在国内的超市领域里就将成为一个新物种。企业出海在海外,就是要让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变成一个新物种,就会迎来巨大的机会。
润总今天发了一篇短文,以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已经开了2000多家门店,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例,说明好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品牌扩张,而是要与当地消费文化需求融合共鸣。
东南亚人爱吃冰食、爱吃甜食,这种看似简单的当地人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却被蜜雪冰城看作是重要的消费文化商业启示。成功的企业出海,应与当地的文化消费理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商业上的精准对接。
晚餐会上,受邀前来交流的行云集团印尼海外业务商品运营负责人对我们介绍说:“我们来到印尼后,发现有大量的机会。例如这里的年轻消费群体很大、消费力很足,但在很多消费门类上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却提供不足,造成消费潜力远远没有被满足。
我们就分析现有市场上与这些潜在消费需求之间的差距,分析哪些产品我们可以从中国引进到这边来,我们做好这方面的选品,切入市场,创办、打开了公司的经销业务。”
发现当地的文化消费密码,发现当地的潜在消费需求,发现当地供应链环节中的短板。用常说的话来说:发现市场的需求、解决市场的痛点,就能真切地找到商业机会。出海,更是要遵循朴实的商业道理,不是带着产品,而是带着经验,落地当地。
经历了越南,来到了印尼雅加达,我在头脑中突然涌起了沉淀后的问题:什么是出海?出海的初心应该是什么?出海难道就是为了逃离内卷、摆脱关税、能力扩张吗?生意,本有朴实无华的道理。出海,不就是去全球的一个新地方做业务吗?!
晚上的雅加达,街道热闹繁忙。陈同学说:“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熟悉的‘奔腾时代’。”
雅加达街头堵车场景,摩托车汽车挤成“八宝粥”。据说,亚洲国家的大城市,一个比一个堵!雅加达清晨的城市景观。这是一个人口2.8亿,人力强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大国。
华为,海外领军者 出海的正确姿势走进华为印尼雅加达的办公室,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华为印尼公司的理念slogan:in Indonesia, for Indonesia, by Indonesia。
正如我们在墨西哥、越南拜访华为办公室时一样,华为首先安排了负责政商研究的同事,给我们做关于印尼当地的营商环境和政商关系的介绍。这个的介绍,涵盖了印尼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市场机会、行业情况等各方面全面的分析研究。
华为有这个传统,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发展,都会先对这个地方作一个系统研究,这成了他们的日常和必修课,融入在他们的业务血液里。
华为30年前开始出海到全世界的时候,就要求在每一个地方制定出中长期的战略,而中长期的战略要求他们以一种扎根当地、了解当地、融入当地的姿态,才能够开始逐渐地落地开展业务。
第三次听华为做这样的介绍了,觉得华为挺牛的,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华为是怎么完成这样的政商研究的?华为负责的同事说,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要真正读懂当地,要认得当地的语言,看懂当地的文字,要看当地的新闻,看当地的报道,与当地人做交流,要深入、要真切,而不是坐在国内的家里,要到当地来,要到一线来,要真的懂当地点点滴滴真切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特别重要,就是要找到真正懂得当地的人,找到真正对当地非常了解的“明白人”,而不是找仅有浮夸表面研究、看似明白的人。
这样才能使得华为真正地懂得当地,从而成为当地的企业。听到这,我们不禁会心想到,是呀,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拜访华为,不也是为了找到“明白人”吗!
随后,在简短拜访了TikTok印尼总部之后,我们驱车拜访了上汽五菱,参观了五菱汽车厂并做了交流。接待我们的五菱印尼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跟我们说起他们刚刚举办了总销售额突破16万台的庆典活动,五菱已经一跃跻身为当地汽车市场份额的第六名。
要知道,在五菱汽车刚到印尼的时候,当地全部都是日本和韩国汽车的天下。而今天,五菱汽车已经让中国汽车率先成为了市场的主角之一。
五菱汽车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说,这要求他们必须非常了解当地的市场,必须了解当地的消费者。在五菱印尼公司上千人的员工队伍中,只有20个人是中国派来的,其他都是本地人。“我们就是本地的一家企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展。”
五菱汽车的负责人还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五菱刚到印尼来的时候,印尼的地方官员问他们:“我们这边有了很多日本韩国企业,他们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请问你们到这里来,打算待几年呢?”这句话给五菱汽车以极大的触动,促使他们认识到,必须长期扎实发展。
是的,什么是出海?出海就是在海外发展。出海,就是到一个地方来,根据地方的市场需要,带着自己的经验能力,踏踏实实地开展业务。出海,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而不是机会主义。因此,出海需要真正地把产品、运营和服务在当地建立起来,形成产品、运营和服务一体化。
如果仅仅是一项服务业务或者是一项销售业务,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出海。这跟昨天陈同学跟我们讲述出海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些道理,又印证了我们在越南时作的思考:真正的出海发展,还真的不能有过多国别符号带来的差别心,还真的得成为当地的企业。并且,这又印证了华为的那句话:“在印度尼西亚、为了印度尼西亚、深耕印度尼西亚。”
在印尼仅仅一天半的参访,我已经发现在出海方面,越南和印尼有着极大的不同。
出海越南的企业,往往是把生产制造放到了越南,大部分的原因不是看中越南的市场,而是把生产放在越南,看中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以及供应链链主企业所需产品的市场机会。所以,在越南出海,大部分情况实际是把生产基地放在了越南而已。
而在印尼看到的出海则不一样,印尼有更广阔的疆土、巨量的人口以及面向周边国家、周边世界广阔的辐射。因此,到印尼出海,往往是为了着眼印尼的本地市场及印尼所带来的市场,这使得在印尼的出海更像是前面提到的长期主义、生根发展和全球化理念模式的出海。
也正是因为我们对出海的定义是这样的一段理解,我在想,中国的国资企业为什么很难出海?如果是工程基建和国家级合作背景的国资企业,是有可能的。但这种情况的国资出海,更多的是偏基础设施和政府间合作项目。
从特性上说,如果国资企业出海,可能大概率应该是国资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因此更适合是发现某个地方的一个市场空白,到那个地方去发展。
从越南和印尼两地的比较来看,国资企业如果要出海,那就应该是出海印尼,而不是越南。因为,出海,就是为了当地,成为当地,依托当地,在当地扎扎实实地发展。
华为,这位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领军者,给我们指明了正确姿势。
雅加达夜晚的车水马龙
总结篇:下南洋今天是东南亚之行在雅加达的最后一天,我们邀请了印尼政府部门的官员作了来印尼投资的机会与政策介绍,邀请了在印尼发展的中国企业家作了分享交流,包括新材料、包装、电子商务、供应链、连锁商业等多个行业。
交流到深处,大家把话题集中在了出海的背景、机遇与挑战上。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出海实际呈现的状态,可以是直接出海,也可能是换装出海,并很可能是在两个有所不同的词中“变幻”:从Made in China,到 Made by Chinese。
是的,今天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到海外发展,无需用主动或者被动来形容其原因,也不取决于支持或反对,而是历史情况下内在必然的选择。
已在印尼发展的中国企业
“一带一路”展现的新兴国家市
结束在印尼的短暂考察,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我的头脑中再次浮现出这个词:下南洋。且不论词义的褒贬,只为说明一个概念。如果说“取道”越南感觉叫 “出海”,而到印尼则感觉更像“下南洋”。
今天我们国人口中所说的出海,大多是因为国内内卷、外贸政策不稳定,而希望找到一条机会型、规避关税政策的生路,从而似乎有着逃离、留一条船等意味。而“下南洋”,是曾经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运动级”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它的含义有所不同。
它指的是中国人、中国商业乃至于中国文化在更广大的东南亚地区发展,与更广大的东南亚地区结合在一起,与更广大的东南亚地区一同发展的一次历史行动。
同时,历史上,下南洋运动的结果,壮大了中国文化、壮大了中华民族,并形成了反哺中国本土的效用,仿佛让中国在海外拥有了一块强大的外挂资源。
说起下南洋,有着很多的介绍、观点和分析论述形容其历史及其情况,这里不做过多的引用和评述。曾经的“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治,社会,文化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经验和智慧分别在中国近代革命以及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这两次重要的历史时刻,起到过关键、巨大的历史作用。而对于做生意、求事业的人民来说,下南洋,是去海外做生意、求生活,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而不再感觉是借条路、留条船。
也许,当今中国自身的发展及之于全球的发展中,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以“下南洋”这个词来作形容,似乎是对当前热议的“出海”,作出了更恰当、让人更能正确理解、知晓行动真谛的认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沿海内地,五湖四海。现代国家的发展,无不在内地、沿海、海外的多重结构中,展扬出从自我中心国家成为全球性国家的内含与外延。
中国梦,也是这意思吧!对微观领域而言,包括我们在内的大量企业也许并不直接涉及“出海”,但观察世界风云,思考中国经济,展望中国经济,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的世界当今,无论选择出海还是深耕本土社会经济市场,只要在顺应大势中坚强内在核心,就无惧奔赴未知而精彩的未来。
雅加达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