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量政策效果需改革加持!多位知名专家发声)
11月9日,在第十五届财新峰会现场,多位财经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成效与未来发力空间各抒己见。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在会上指出,若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从发展路径看,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体制机制。任何时候劳动力都是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决定着一国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深化改革,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国家财政要更多投资于人,增加基础教育投入;调整高等教育投资的结构,支持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办学。
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运用的体制机制。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鼓励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的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允许科技人员享有更大收益分配自主权。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机制。
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动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行业领域向效率高的行业领域转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在会上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市场反响积极,下一步,要继续推动宏观调控政策落地见效,保持宏观调控力度不减的同时,继续围绕“稳预期、强信心”这一核心任务,促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要求落地见效,进一步增强改革对经济回升的支撑作用。
张军扩强调,要继续着力通过改革稳定和增强民营企业的预期和信心。目前来看,民营企业的预期仍然有待进一步稳定和提升。他建议,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在继续落实好各项明文规定政策的同时,专门治理隐性壁垒、隐性歧视问题,并研究出台可操作的措施。
另一方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和征求意见工作,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为民营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法制保障。
张军扩还指出,要以发展为导向,贯彻落实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以高水平的制度性开放,促进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水平,促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生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会上指出,近年来,居民感受到经济活力、个人获得感突然下降,企业的盈利、居民收入、政府收入都面临很大压力。结构性的问题不是近年才有,短期因素还是需求不足。
张斌指出,需求不足可能导致市场失灵,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不能依赖单纯的市场化手段,必须借助外力、借助市场之外的力量,或者说是借助政策的力量,才能打破需求不足。“力度一定要足,否则即使政策不停地出,力度不够,也始终难以止住经济的螺旋下行。”
张斌强调,内需不足会造成经济各个环节的收入下降,这样的负螺旋会加速下行,如果不尽快制止,下行会越来越严重。必须有一个比下沉力更强的力量托住它,扭转下行的趋势,才能逐渐回归正常。
日前,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措施落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彭文生在会上表示,置换地方隐性债务是显著的增量政策。但大规模置换措施能否改变宏观经济下行的情况还需观察。
彭文生表示,过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融资条件和政府信用不匹配,政府信用不能违约,但又没有享受政府融资条件,导致地方政府转向银行贷款和其他非标融资,利率较高,这个过程本身是不可持续的,是顺周期的。一旦经济运行面临压力、市场信心不足,贷款难度加大,地方政府过去借新还旧的方式将难以持续。
彭文生认为,隐债置换类似于按揭贷款提前还贷,降低了当前的还本付息负担。由于经济增长承压时市场更愿意持有政府债券,长期来看,大规模置换债券举措有利于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管涛在会上指出,超预期政策是扭转预期、提振信心的关键。9月底以来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范围之广、工具之新、落地之快以及力度之大都超出预期,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都有积极响应。
管涛表示,增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但是增量政策的效果需要改革加持。通过相关改革理顺增量政策,真正打通卡点、堵点,发挥出稳增长的作用。
管涛认为,中国应做好关税风险的应对准备。美联储的政策路径可能受到特朗普的影响。从通胀角度而言,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政策会更倾向于扩张,叠加更加激进的关税政策可能落地,美国的通胀黏性可能更大。
他同时指出,中国也要重视如何推动自身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无论美国大选的结果如何,中国切实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运行的压力正在加大,支持政策还是要尽早动手、尽早见效,市场有信心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责编:杨喻程
校对:吕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