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港湾周评|马可波罗的“上市”为何引发众怒?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港湾周评|马可波罗的“上市”为何引发众怒?)

《港湾商业观察》李镭

农历年后至今,三个多月的IPO审核首发上会,终于迎来了第一家—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可波罗)。

这家备受争议且存在着不少问题的企业,终于在外界的预期中遭暂缓审议。

查阅各大社交平台不难发现,相当大比例的网民和投资者对于马可波罗的上市前景持强烈否定态度。

马可波罗为何会引发众怒?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1,业绩差强人意,持续变脸,这样的公司倘若一旦登陆资本市场,业绩不可持续性可谓风险极大。

在5月16日的现场审核会议上,其关键问题就是马可波罗的业绩风险。

经营业绩问题。根据发行人申报材料,报告期内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93.65亿元、86.61亿元、89.25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0亿元、13.60亿元、12.40亿元;产品每平米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45.46元、41.62元、39.48元;发行人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3.09%、35.10%、36.01%,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28.82%、23.19%、27.65%。2024年1-3月,发行人营业收入、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产品每平米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下降16.01%、15.36%、6.13%。

请发行人:(1)区分不同类型终端客户,说明发行人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2)结合不同类型终端客户、成本构成、市场竞争情况、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量化分析说明发行人主营业务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原因及合理性;(3)结合发行人主要产品价格变化趋势、市场竞争情况、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等,说明发行人经营业绩的稳定性。同时,请保荐人发表明确意见。

2,与业绩下滑压力相伴随的还有应收账款问题,无论是业绩,还是应收账款,又与地产客户关联度极深。

深交所提出,根据发行人申报材料,报告期各期末发行人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8.63亿元、28.17亿元、26.48亿元,报告期内存在坏账转回的情形。请发行人:区分不同类型终端客户,详细说明按单项计提坏账准备客户的确定依据,报告期各期末具体计提比例和计提理由,报告期各期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单项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准确。同时,请保荐人发表明确意见。

同时深交所进一步提出,请发行人:(1)结合发行人主要产品价格变化趋势、市场竞争情况、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等,说明并披露经营业绩是否稳定;(2)说明单项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准确。同时,请保荐人、申报会计师补充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实际上,这些风险,在《港湾商业观察》5月15日发布的《马可波罗的地产负作用:被多家房企坏账“包围”,业绩压力何解?》一文中都有详细介绍。

招股书显示了马可波罗对不少地产企业的坏账计提相当之高。比如,2023年,融创地产账面余额为1.51亿元,坏账准备1.33亿元,计提比例88.19%;绿地地产账面余额1.35亿元,坏账准备9756.73万元,计提比例72.44%;时代地产账面余额1.06亿元,坏账准备9544.47万元,计提比例90.00%;阳光城地产账面余额9916.40万元,坏账准备8693.64万元,计提比例87.67%。

截至2023年末,被地产商坏账“包围”的马可波罗,账面余额合计为9.25亿元,坏账准备为6.33亿元,计提比例为68.4%。

众所周知,近些年随着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其关联上下游产业无疑面临一定压力,而对于寄望于成为公众公司的马可波罗来说,很可惜的是,公司这三年丝毫没有降低或根本上解决地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换句话说,马可波罗倘若登陆资本市场的话,能不能扛得住地产周期,业绩是否面临着巨幅下降或坏账风险,不确定性太大了。

对于仍在调整的房地产行业依赖极大,早些年显然能成就马可波罗,如今却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或策略。

说到底,马可波罗的瓷砖除了用于房地产及工程项目外,不存在突然改变主业的另辟蹊径。

面对地产坏账的糟心事,马可波罗也采取了以房抵债,抵债资产金额为1.75亿元。但是,马可波罗即便当前通过房子抵债,但房子是否能出售,价格是否理想,如今明显不会有好价格。

其实,地产所带来的关联风险,这并非马可波罗自身可以控制和左右,投资者对此也予以理解,只是这样的企业资产标的,能不能获得投资者认可买单,理解当前困难,而是否适合上市这是不同问题。

那么,马克波罗真正令投资者无法接受的显然是巨额分红,或者说上市前狂分。上市前,先把巨额好处让实控人捞了,募资大股东也赚了,而风险都丢给全体投资者,这种行径早已经人神共愤。

2022年3月,经公司202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向全体股东分配利润5亿元。2023年3月,经公司2022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马可波罗再向全体股东分配利润3.2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3月股东会审议分红后,5月马可波罗就发起了上市申请。而在2019年至2021年,马可波罗业绩快速上涨却仅仅分红8000万元。

据悉,黄建平在马可波罗直接及间接的持股比例合计为 42.12%,控制的股份表决权比例为 95.55%,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显而易见,如果是正常每年按照业绩的相当比例进行分红,投资者想必也不会有意见,这是正常公司良性运转的激励机制,但马可波罗这样踩着上市时点巨额分红,先把好处自己拿了,再去问投资者募资,全部风险甩给市场,这样的操作不被人诟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此前发布的招股书中,马可波罗拟募集资金为40.18亿元,而最新的上会稿中,马可波罗删除了补充流动资金8.6亿元一项,募集资金减至31.58亿元。

在上市前狂分红8.23亿后,马可波罗还企图募资补充流动资金8.6亿,虽然最终予以剔除,但这仍然说明了公司存在痕迹明显的“圈钱行为”。

一家公司花费较长时间谋求上市,其聘请的中介机构也众多,在募集资金层面为何前期出现了要补充流动资金8.6亿,后期却又神秘消失了。

这很容易猜想到,在上市这一极其重要的关键时点,马可波罗对于较为敏感的募集资金金额却出现了前后不一,心口不一。

如果上市本身的募集资金都搞不清楚,都不知道需要多少,都改来改去,这样的公司投资者谁能不担忧。

马可波罗为了此次上市已经耗费了2年时间,如今却依旧遭到投资者质疑不断,公司的确应该好好听听市场的声音,这些敏感问题不解决,不让投资者心里踏实,想叩开上市的大门,想必难如登天。

退一步说,即便公司能够侥幸上市,但上市后的处境恐怕依然不妙。(港湾财经出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