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深度〡平安银行激进后遗症多发,新领导层将改变激进基因?

来源:机构之家 2024-04-10 20:3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深度〡平安银行激进后遗症多发,新领导层将改变激进基因?)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市场迎来了七家A股上市的股份制银行的年报。除了浙商银行外,其他银行的营业收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平安银行的下滑程度最为显著。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8%,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了9%,而净利润则通过大幅减少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勉强维持了2%的微增。

值得关注的是,平安银行资产规模,特别是贷款资产,相较往年增速也有显著变化。2023年,平安银行贷款资产同比仅增长了2.4%,而其他六家公布年报的股份制银行,同比增速均在6%以上。其总资产同比增速也在七家股份行中排名垫底。要知道,平安银行一直以积极进取的风格著称,其净息差长期领先于其他股份行,往年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年均增速在股份行中位居前列,2020年和2021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4.3%和8.6%。因此,2023年贷款资产同比增速的大幅下降,不容忽视,可谓是一项重大经营变化。

表1: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历年经营数据同比增速(%))。数据来源:iFinD。

而贷款增速的变化正是由于个人贷款业务的收缩所致。到2023年底,个人贷款总量同比下降了3.4%,其中,消费性贷款下降了9.5%,信用卡贷款同比下降了11.2%,这两项贷款合计占贷款总量比下降了4.4个百分点,降至31.1%。需要注意的是,这两项贷款的利息率最高,曾是平安银行往年的王牌业务之一,维持其高净息差的致胜法宝。而它们的缩减导致全年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80个基点,贷款增速下降,成为全年净利息收入下滑的重要原因。

这种剧烈的下降不禁引人深思,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大幅收缩个人贷款业务,这是否意味着平安银行从此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刻在骨子里的激进基因:小微企业贷款扩张,不良资产高筑

中国平安,《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16位,在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中第33位。其银行业务与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同列为中国平安的三大核心业务。

2020年5月,秦朔、陈天翔的作品《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下称《无止之境》)正式出版。其中写到“平安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始终对标行业最高标准,要求明天的自己一定比今天更好,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越别人”。

平安银行作为平安集团的子公司,一脉相承,在关键盈利指标—净息差上,也做到了敢为行业之先。而其贷款业务的高收益率,为高净息差的重要原因。

2010年,拥有300多家网点的深圳发展银行(深发展)易主。平安全额认购其非公开发行的16.39亿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也将末位淘汰的员工考核机制注入了老深发。

2012年,始于平安对银行牌照布局的平安银行,与深发展合并,新平安银行诞生。原民生银行副行长邵平,信贷业务出身,空降为平安银行行长,并带来多名民生银行高管。由此,激进的民生系揉进了平安银行的狼性文化。

在邵平掌舵期间(2013-2016年),平安银行重点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2013年下半年开始推广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贷平安商务卡,以小额信用循环贷为核心,同时具备储蓄功能,在这段时间成为了主打产品。这一时期,小企业贷款和贷贷平安卡贷款迅速增长,其中贷贷平安卡贷款的比重也逐渐提高。以平均贷款利率超过15%的特点,与新一贷等其他信用贷款一同推动了这期间贷款收益率的提升,助力平安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从2013年在A股上市股份行中排名倒数第三,一举跃升至2015年和2016年的第一位。

图1:平安银行小企业贷款、贷贷平安贷款(亿元)。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图2:净息差(%)。数据来源:iFinD。

然而,随着该项业务的快速扩张、小微企业客群的持续下沉以及宏观环境的变化,在2015年不良率急剧攀升。而贷贷卡的信贷余额直到2016年才开始收缩,但在此之时,不良率已经超过了4%。同时,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也达到了5.46%。这为后续不良资产的消化埋下了沉重的包袱。

表2:平安银行贷贷平安商务卡。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激进代表作:消费金融成零售转型三大尖兵

2016年10月,平安银行经历了高层大换血,原董事长孙建一和行长邵平相继辞职,董事长谢永林和行长胡跃飞接任。与此同时,平安银行提出了零售转型的战略目标,并对标最早成功转型的零售巨头招商银行。截至2020年,平安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收入达59%,年均增长率29%,被誉为"零售业黑马"。值得一提的是,在零售转型初期,平安银行的净息差曾短暂落后于招商银行,但到了2020年再次超越,并在之后几年一直保持着股份行中的领先地位。

表3: 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图2:2017年-2020年净息差。数据来源:iFinD。

而在维持高净息差和实现营收高增长方面,消费贷款业务功不可没。

通过与招商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的比较可见,平安银行的高净息差主要源于其零售贷款的高收益率。并且零售业务净利息收入在总营收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这表明,零售贷款业务不仅拉动了净息差水平,还对平安银行的收入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4: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对比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机构之家整理。

众所周知,在零售贷款业务中,消费类和信用类贷款通常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新一贷、汽车金融贷款被视为其消费金融的“三大尖兵”产品。其中,新一贷是一种纯信用类贷款,其利率可高达18%以上,而汽车金融贷款则根据用途可分为个人经营贷款和消费贷款。与招商银行相比,平安银行在按揭贷款方面的比例较低,而这三项贷款业务在平安银行的零售贷款总量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高收益加上高占比,可见三大尖兵产品的战略性地位。

表5:贷款余额占比(%)。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激进后遗症之一:大量的不良资产核销,业绩增收不增利

从整体的不良率来看,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然而,其背后却是大量的不良贷款核销。

自2017年至2020年,平安银行每年的不良贷款核销金额都在400亿至600亿元之间,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规模相当于当年净利息收入的50%以上。而与之相比,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基本等于平安银行的两倍,但它的不良贷款核销金额在这期间通常在200亿至400亿之间。

应了解,不良贷款核销金额是从贷款减值准备金这个储备池中扣除的。随着贷款总额的增加,贷款减值准备金也需要相应增加,以维持高水平的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因此,在核销大量不良贷款的同时,需要计提额外的贷款减值准备金放入储备池中,进行补充。这一计提的金额在利润表中会体现为当年的贷款减值损失,可视为一种风险成本。

平安银行几乎每年所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占营收的35%至40%,因此尽管收入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增长并不明显,形成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也导致其长期的低分红水平。此外,拨贷比也曾长期低于行业平均,风险较高。

表6:不良贷款核销。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机构之家整理。

图3:平安银行2017-2020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iFinD。

2021年,平安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五年来,我们成功卸下了不良资产包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全行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从2016年以来对公贷款和个人贷款的不良率变化来看,平安银行在这段时间内承担了一定的消化前期对公贷款积累的不良资产任务。

图4:不良率变化。数据来源:iFinD。

激进后遗症之二:高息贷款已是强弩之末,零售利润贡献降至冰点

平安银行2021年之前的大量不良贷款核销和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可能受到了对公业务的历史影响,因此难以精准评估其零售业务的高利息高风险路线所带来的实际利润。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遇到宏观经济挑战时,这条道路险象环生。如同曾经的小微企业贷款,在2015年的外部环境变化中,风雨飘摇。

首先,2020年和2022年,信贷产品经历了明显的增速下滑和不良率攀升。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23年平安银行不再单独披露新一贷、汽车金融贷款的数据,而是将其归类到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中。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两项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在2023年明显下降,这意味着新一贷产品的实际下滑可能比2022年更为严重。

图5: 三大尖兵产品不良率(%)和同比增长率。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在更新的披露口径下,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至2023年期间,零售业务信用减值损失高达300亿至600亿,导致其净利润贡献逐年下降,2023年仅为19%。这表明,零售高息贷款可能占据了大部分损失,激进的经营路线带来的风险成本巨大。而开篇所提到的,零售贷款,尤其是非抵押贷款的下降,可能是不良资产核销所导致的贷款余额减少,以及高风险成本引发主动收缩,这双重影响所致。

表7:零售业务规模及占比情况。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历史总是在循环,从小微贷款的繁荣和收入增长,到长期不良资产的消化和增收不增利;再到零售业务的转型,消费金融的高利润带来增长,但也伴随着风险成本的增加,零售利润急剧下降。当小微业务不良问题堆积如山之际,董事长、行长齐齐更迭,新的发展战略顺势而起;在零售利润贡献降至冰点之时,新行长空降,带来了组织架构的大变革。

人事、架构大洗牌,平安银行是否不再激进?

2023年至今,平安银行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变革。

2023年6月,行长胡跃飞辞职,待冀光恒行长资格获得批准前,继续履行职责。

2023年11月,冀光恒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接任平安银行行长和董事。

2023年12月,执行董事、副行长郭世邦辞职,后担任平安集团总经理助理。

2024年1月,副行长鞠维萍辞职,并不再在平安银行及其子公司任职。

2024年2月,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离职,由原上海分行行长张朝晖接任分管零售业务。

近日,吴雷鸣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为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

最新消息显示,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唐家才已辞职,离职流程正在办理中。这表明平安银行的人事变动仍在进行中。

组织架构上,进行了精简总行,壮大分行的调整,总行向“服务型、赋能型”组织转型,分行自主自驱,深化综合化经营。原总行各业务部门对分行的垂直管理,将变成分行在一个归一的指标下,自主配置资源和设置各业务考核目标。在2023年业绩交流会上,平安银行称此举为,将作战的指挥权交给前线。

如此一来,总行从业人员必将减少,或达成缩减开支的效果。机构之家独家获悉,据内部员工传闻,平安银行总行在上海的办公室或将回迁至深圳。

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和架构的调整,业务经营上又会有哪些变化?

冀光恒在2023年业绩交流会上,公开表示信贷产品正在做模型调整,相比于原来的高收益高风险路线,将会调整为相对的中风险中等收益的路线。此举应是对当下宏观经济环境所做的适应性调整,恐怕更是去年大量不良资产核销后的必然选择。而相对于同行来说,平安银行是否真的从此降低风险偏好?

狼性文化若刻入基因之中,不论组织架构如何变化,业务重点是否转移,其风格或许难以改变。扎根保险业务的平安集团,对于人员激励一向慷慨大方,无论是管理层薪酬还是一线员工的绩效奖金,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公司也设定了较高的业绩目标和严格的考核机制,不仅实行末位淘汰制,高层管理人员也常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业绩不佳时随时可能降职。如果管理和业务人员在职位晋升或者薪酬激励,以及考核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从上至下地挑战风险边界,削弱风险缓冲区,以更快达成目标,那么就很容易形成极端激进的工作风格。这种做法往往带有短视效应,将眼前的利益视为首要选择。

如今,平安银行的发展战略已经从过去六年的“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转变为“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字面上看,零售业务的引领地位似乎有所削弱,而对公业务在2023年被赋予了承接零售下滑的任务。在2023年的年报中,平安银行对公贷款收益率逆势增长。

这次架构调整和作战方式的改变,是否可能进一步加剧分行之间的竞争和各分行领导间的目标达成竞赛?给予分行更多决策权的同时,风险管理水平是否能同步跟上?而对公贷款业务的逆势增长是否会带来潜在风险?这一切均有待于时间给出答案。

在《无止之境》这部书里,盛瑞生说,“平安为什么能做到今天这个样子?那就是平安一直在变化的,而且一直在颠覆自己,它不会等着别人来颠覆自己,所以每隔几年,我们都要求下面的子公司放弃过去成功的做法。平安是在不断地颠覆自己。”

作为平安集团三大支柱之一的银行业务,平安银行也在一直主动求变,每隔几年都进行一次颠覆。至于其激进的基因是否会一直延续下去,或许未来三到五年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