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4分钟1万台!小米Su7上市,能交到多少“朋友”?|深度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4-03-28 22:5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4分钟1万台!小米Su7上市,能交到多少“朋友”?|深度)

预热3个多月,炒作不断后,小米Su7终于揭开面纱,入局造车三年的集团CEO雷军也迎来车圈“首秀”。

3月28日,小米汽车召开了上市发布会。当天上午,雷军在微博发视频谈造车和造手机的区别,并回忆自己三年前在发布会上说,小米造车将是我最后一次创业,愿意押上一生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他说过去1000多天的日子,每一天都战战兢兢,今天终于到了交作业的时候,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深谙流量之道的雷军发布会前联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来了波造势,先是后者现身小米汽车发布会,再到两人互赠新车。

官宣售价

发布会上,雷军官宣,小米SU7起售价21.59万元—29.99万元,共发布3个配置,包括标准版(21.59万元)、Pro版(24.59万元)、Max版(29.99万元),他称其为“50万以内,速度最快,驾驶体验最好的车。”

值得注意的是,4月30日之前大定(支付定金),标准版的冰箱、豪华音响、真皮座椅价值1.6万元的配置免费赠送;PRO版与MAX版在此基础上加赠电动尾翼,免费赠送配置价值2.2万元。

晚些时候,小米汽车在微博宣布,Su7“上市27分钟,大定50000台”。此前,小米已宣布“4分钟大定破万”。

与此前工信部发布的一致,小米首款新车单电机版本长宽高为4997mm、1963mm、1455mm,轴距为3000mm;双电机版本新车长宽高为4997mm、1963mm、1440mm,轴距为3000mm。

配色上,雷军强调,颜色对车而言非常重要,为此,小米SU7搭配了9款颜色,分为四种派系供用户选择。

当然,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代,小米也离不开冰箱,雷军介绍车内有很多可收纳空间,包括4.6L的车载智能冰箱,可容纳6听可乐。

智能化上,雷军表示小米做了两套智驾系统,包括PRO版与MAX版,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为纯视觉,后者是视觉加激光雷达。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全系标配智能驾驶,且上市及交付,城市NOA上,4月份开启用户测试,5月份开放10城,8月份全国开通。

动能方面,小米SU7双电机势能驱动最高马力达到673匹,峰值扭矩838牛·米,百公里加速2.78秒,最高车速达到265公里/时;续航方面,全系标配起步续航CLTC工况700km,PRO四驱版本的CLTC续航工况达到830km,MAX四驱版本的CLTC续航工况达到800km。

当小米汽车取得过爆的关注度后,网上的谣言从未停止过。

一系列操作为小米进行了多次免费宣传,随着价格的公布,小米SU7的下一个热搜或许就要靠自己的销量来争取了。

造车不易

三年之期已到,回首过往,小米这一路并不顺利。

2021年,雷军宣布小米进军车圈,开始了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彼时,雷军高调宣布未来将在造车业务上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并称将于2024年开启大批量交付。

作为国内手机圈的名人,雷军的跨行业并不被看好。当年,“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正值风光时刻,业内人士认为,照此形式,新势力的争夺很快会进入下一阶段,小米2024年的入局或许已经晚了。

2022年,新势力的交付排名争夺战更加激烈,在疫情的笼罩下,各家依旧拿出亮眼的交付成绩,哪吒汽车犹如一匹黑马夺得销冠。

同年8月,雷军在线上举行了他的年度演讲并宣布了小米造车已过去500天,或许为了暂避锋芒,当天雷军宣布即日起将不再对外透露有关小米汽车的消息,“会在合适的机会,向大家作报告。”

把造车当做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雷军并不赞同市场上的“迟到论”,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他更是立下军令状,会造出车、造好车。

但市场的发展态势逐渐加速,随着价格战的打响,各家车企开始推出大额补贴、官方降价、推出低价高配车型开始争抢市场份额,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此前的市场推断,车圈大佬们纷纷发文,“车圈的淘汰赛提前了。”

在此背景下,小米也坐不住了,去年11月,小米牌汽车正式登陆工信部新车目录,沉寂许久的小米汽车再次登上热搜榜,同时由于外形酷似保时捷某款车型,被消费者调侃称为“保时米”。

随着配置、车型、工厂等资料被披露,小米SU7的价格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随后,雷军宣布将于12月28日召开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因为手机主打性价比,所以对于小米的车价,消费者频频喊出“9.99万元搞一辆”、“19.99万元来一辆”等低价口号,直到技术发布会当天,雷军才正面回应,喊出“9.99万元不可能,14.99万元也别想了。”只不过,雷军在3个小时左右的技术发布会上仍未公布小米价格,只是坦言,“我们为小米SU7付出了很多,价格也会少许有点贵,给我们点时间,一定会让大家觉得值。”

“围剿”小米

当小米宣布不会低价以后,市场上突然开始出现多款低价高配的新车,“剑指”小米SU7,其中多数为吉利系车型。

市场猜测或许与一次致敬有关。此前小米召开技术发布会前一天,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人”,小米汽车在27日发布海报,向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唯独少了老牌车企吉利,随后,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发文表示:“加油,虽未被致敬,但仍然敞开胸扉欢迎新玩家入场。”

虽然一场“围剿”小米SU7的价格战正在悄然进行。

12月27日晚,极氪007上市,起步价20.99万元,有消息称,无论是车身规格或是车型配置都是小米SU7的直接竞争对手,吉利系给小米的价格压迫不止于此,今年1月5日,吉利银河E8正式上市,售价仅为17.58万元—22.88万元,无疑这又是一款全面对标小米SU7的车型。

近日,吉利系的领克07EM-P发布,预计5月正式上市,有业内人士感慨道,“小米SU7又要多一个对手了。”

不过对于市场上的“围剿论”,杨学良大方呼吁,“以后大家尽量不要把我们的新车跟小米SU7关联起来,更不要对立起来,要乐见别人成功”,他认为,“大家要抱团取暖,而不是自相残杀。”

当然除了吉利外,比亚迪于2月19日宣布旗下两款插混车型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上市,起售价为7.98万元,相较于上一版本冠军版车型,新版本车型价格直接下降了2万元。

这个行为将中国市场轿车的售价突破新低。

此外,20万元—30万元市场中,小米SU7的劲敌并不少,除了上述的吉利系车型外,小鹏P7i2024款的起售价仅需20.89万元,双翼门也不到25万元,特斯拉Model 3、蔚来ET5等车型也同样具有竞争力。

面对市场的激烈环境,雷军也是发文回应,“最近不少朋友都问,现在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小米汽车有信心打开市场吗?当然有信心,因为,我们是小米汽车,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压力不小

近日,小米发布了2023年财报,同时揭幕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从财报中可以看出,小米为了造车花了大功夫。

财报显示,小米在过去一年的总营收达2710亿元,同比微降3.2%;经调整净利润达193亿元,同比增长126.3%。而其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19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达67亿元,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股票薪酬费用达8亿元。

自小米2022年公开汽车业务投入以来,小米目前在造车上的公开投入规模已达98亿元。正如雷军所言,小米的第一辆车就花了近百亿的成本,这只是首期投入。

雷军表示,“小米汽车从0到1,跟14年前小米手机从0到1,小米的成长阶段和面临的用户期待非常不同。小米汽车,需要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智能科技。我也相信,这是大家对小米、对新能源车真正的期待。”

按照雷军此前的规划,小米汽车今年将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其首款车型小米SU7计划第一年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

业绩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SU7价格确实会有点贵,但小米SU7是一辆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性能、配置和体验都非常出色。小米汽车的阶段性目标是进入纯电豪华轿车的销量前三,相比销量,小米更关心用户的体验和口碑。

如此定价面前,消费者是否买账将决定小米在车圈的第一枪是否能打响。

除此之外,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被市场关注。

据悉,小米汽车的电池成本大约在8万元—12万元,一辆纯电车的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5%,这意味着小米汽车整车成本在18万元—27万元之间,再算上研发投入、营销宣传等开支。

从成本看,小米首款车型定价在21.59万元—29.99万元区间,若销量未起,短时间内公司的汽车业务将很难实现盈利。

但与新势力不同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现金储备为1363亿元,弹药尚且充足。

记者 吴迪

编辑 孙婉秋

责任编辑 孙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