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安基金旗下偏股型基金中期业绩全部亏损!重固收轻权益终尝苦果)
平安基金主动权益管理型型基金几乎陷入业绩泥潭。
平安基金作为平安集团的延伸,其明显的短板是“偏科”严重,重固收轻权益,在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和产品布局方面较为单薄。
这种“轻权益“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权益基金均出现亏损,进而导致投资者普遍感到失望,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平安基金的业绩到底能差到什么程度?是整体业绩产生全面下滑,还是个别基金经理表现太差?
机构之家通过梳理平安基金旗下普通股票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产品业绩,发现以中期业绩的角度看,近3年来,平安基金旗下的偏股型基金产品全部处于亏损状态,表现最好的基金产品收益率为-19.61%,最差的基金产品收益率为-51.32%。可以说,偏股型基金产品的业绩可谓是全面亏损。
一、头牌基金经理接连陷入业绩亏损泥潭
以李化松为代表的主动权益管理团队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公开资料显示,李化松,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先后担任国信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华宝兴业基金分析师、嘉实基金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及基金经理,于2018年3月加入平安基金,现任权益投资中心董事总经理。
目前李化松在管平安基金旗下的6只基金产品,当审视李化松目前管理的基金业绩时,可以看到产品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从管理产品业绩来看,近一年有5只偏股型基金产品亏损超过30%,表现最好的一只产品业绩收益率为-32.95%。从中期角度看,近三年业绩表现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偏股型基金产品收益率亏损超过40%。
从最近成立的产品来看,平安均衡成长2年持有混合基金于2022年7月19日成立,今年以来亏损-9.13%,近一年收益率为-35.02%。招募说明书显示,本基金将采取“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相结合的策略,综合分析企业盈利模式、经营管理能力、产业趋势等核心指标,通过人口周期、技术创新周期、市场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周期等角度分析产业趋势,力争通过精选优秀企业,持续优化投资组合,为投资者贡献更高价值。
随着业绩陷入泥潭,李化松在管的4只产品在同类排名中均靠后。
从管理业绩的最大回撤上看,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以最新成立的平安均衡成长2年持有混合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以来最大回撤达到-45.36%,而同期沪深300的最大回撤仅为-25.52%。伴随着业绩低迷,回撤较大,李化松旗下的基金管理规模也出现显著下降,目前李化松的在管基金规模为51.39亿,而2021年2季度末管理规模曾至226.17亿元。
在平安基金,遭受业绩显著下滑的不止李化松一人。同样的经历出现在神爱前身上,公开资料显示,神爱前为厦门大学财政学硕士,曾任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民生证券高级研究员、第一创业资产管理部高级研究员,于2014年12月加入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
查看神爱前在管产品的业绩,情况同样令人担忧。近一年内,其管理的产品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最高跌幅为-30.54%。中期来看,两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产品实现正收益,偏股型基金有待观察。
作为基金产品的直接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主动型基金的投资收益和基金经理的个人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基金经理直接影响着基金的投资风格和业绩。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当挑选基金的时候,需要投资者不仅要考虑这只基金的业绩好不好,还要判断基金的业绩能不能持续。从这个角度看,李化松、神爱前等杰出的权益类基金经理明显陷入的业绩泥潭,不禁让投资者产生对其业绩管理能力的质疑。
二、股债失衡,主动管理权益如何走出泥潭?
据同花顺iFund数据显示,平安基金目前管理规模5661.66亿,管理规模排在第16名,总体规模排名比较靠前,但我们进一步看公司产品结构后,会发现整体的规模分布存在严重的股债失衡的情形。从产品结构上来看,债券型管理规模占比31.69%,货币型管理规模60.59%,混合型和股票型产品管理规模占比分别为4.34%和2.52%,属于明显的重固收轻权益的产品结构。股债规模如此失衡状态下,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权益的主动管理能力和投研团队能力或许会成为主动权益管理发展的掣肘。
平安基金在短短几年间已显著爬升,成功跻身于行业前20名之列。在基金管理领域,权益类投资的能力被普遍视为衡量基金经理专业水平的关键指标。观察平安基金的业绩,机构之家发现其在股债规模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这也反映了公司在主动权益管理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平安基金近年来积极引进了资深权益类基金经理,目前来看,这些举措的成效尚未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