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本盘稳固,消费端修复——沪市主板公司完成2023年半年度报告披露)
截至2023年8月31日,沪市主板1685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2023年半年度报告披露。 总体看,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经营业绩保持稳定,稳就业、保民生作用明显,科技创新动力涌现,消费端加速修复,显示出今年以来出台的各项政策效应正在不断释放,也直观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
一、整体业绩保持稳定,亏损面显著收窄
2023年上半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4.93万亿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2.32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2.23万亿元,同比分别微降2%、1%。与2019年同期相比,上述3项指标分别增长31%、16%、21%,年均复合增长率7%、4%、5%。其中,实体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32万亿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1.08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0.99万亿元,同比均下滑7%。分季度看,走出先降后升曲线,较之一季度、二季度3项指标环比分别增长9%、5%、6%。更为可喜的是,企业经营造血能力明显恢复,实体公司上半年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2%。
从盈亏面看,2023年上半年,1427家公司保持盈利,占比近9成,其中746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16家公司扭亏为盈,较上年同期合计增加80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公司较上年同期减少69家。亏损公司方面,258家公司上半年亏损,相较上年同期、2023年一季度分别减少6家、22家,合计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约50%,亏损公司家数、金额均明显好转,亏损面显著收窄。
二、稳就业作用突出,促消费势头强劲
在稳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沪市主板公司持续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性作用,以点带面稳固就业基础。截至2023年6月末,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吸纳就业人数约1700万人,以GDP占比测算,预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2亿人;上半年合计支付职工薪酬2.16万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以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国防军工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职工薪资同比增长15%,科技创新拉动高质量就业效应开始显现。此外,北大荒、苏垦农发、农发种业等粮食生产企业供应稳定,有力保障食品安全。
伴随多项扩大内需政策落地实施,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明显回暖,酒店餐饮、旅游景区、电影院线行业净利润同比均实现大幅扭亏,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线下百货商超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6%。出行方面,航空、铁路运输客流量恢复明显,航空机场亏损大幅收窄8成,且二季度比一季度又有显著改善,收入、净利润环比增速分别为20%、38%;与之相对应,铁路公路净利润同比增长73%,也呈现持续好转的态势。终端消费品端,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家用电器等商品服务消费持续向好,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59%、14%,汽车行业上半年同比增长3%,二季度同比增速41%,环比增长40%。
三、央国企发挥“压舱石”作用,民企边际改善趋势明显
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顶住压力,充分发挥稳经济的“压舱石”作用。2023年上半年,沪市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净利润同比基本持平,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0%、16%,上半年实现净资产收益率5%,高于市场整体水平。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00万亿元,净利润0.63万亿元,贡献超4成收入、近3成净利润,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36%、52%;二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8%、14%、12%。这其中,京沪高铁大幅扭亏,净利润增幅逾5倍;四川路桥净利润同比增长23%;中国中冶、中国中车等“中字头”央企净利润实现稳健增长。
民营企业短期利润承压,但边际向好趋势显现。2023年上半年,沪市主板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净利润同比下滑9%,但二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8%,扣非后净利润环比增长6%,多项经营指标实现修复,且环比增速快于国企。更为欣喜的是,民营企业经营质效亦持续提升,上半年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同比增长17%,二季度现金流环比大幅改善,期末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隆基绿能、福耀玻璃、海尔智家等一批代表性民营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实现超两位数增长。
四、上下游盈利分化收敛,高技术产业增势良好
在消费持续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影响下,上下游盈利结构有所调整。上游采掘行业周期轮动,煤炭、有色、石油等行业经营业绩由增转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9%、24%、7%。在原材料价格下行推动下,火电行业业绩明显回升,带动以发电为主的公用事业行业净利润整体增长近30%。中下游行业方面,随着上游价格逐步传导,造纸、化纤、橡胶及塑料行业上半年净利润虽出现同比下降,但二季度环比已有所改善,较一季度分别增长近6倍、3倍和51%。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上半年增速转正,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2%,其中二季度增速明显,带动建筑材料二季度净利润降幅环比有所收窄。
作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行业,设备装备制造行业保持较快增速,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8%、13%、2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轨交设备、航空装备、通信设备等行业净利润增速分别增长10%、29%、15%。现代服务业亦增势良好,随着数字化发展持续深入,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0%,三大运营商产业数字化、云等新型业务快速增长,上半年合计收入超9812亿元、净利润超10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此外,高水平科技服务需求亦持续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净利润同比增长9%。
五、科技创新动能不减,ESG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加快
多重压力下,沪市主板公司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夯实长期发展根基。2023年上半年,沪市主板实体公司合计研发支出约3124亿元,同比增长6%。高技术行业依托高强度研发驱动,经营业绩实现较快增长,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国防军工、通信、电力设备行业研发支出增幅达34%、25%、17%,净利润增长24%、9%、13%,实现了研发增长与业绩创优的正向循环。高强度研发的代表性企业中,中国中车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创世界新纪录;中国电信旗下天翼云突破超大规模资源池调度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算力分发网络平台“息壤”成为首个跨域跨服务商的算力调度平台;中国电建持续推进规模化海上漂浮式光伏工程建设、风光耦合制氢关键技术等前瞻技术储备,强化能源电力新兴业态引领。
沪市主板公司持续践行ESG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采掘、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转型,陕西煤业、中煤能源等推进煤基产业链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低碳能源替代;宝钢股份重点工序能效达标杆比例81%,节能18万吨标煤,完成年度25万吨目标的72%;紫金矿业投入环保生态资金6亿元,恢复植被面积253万平方米。绿色能源产业稳步发展,光伏方面,上中游光伏设备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分别达24%和21%;下游光伏发电量亦明显增长,三峡能源、中国核电、上海电力上半年光伏发电合计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新能源汽车方面,零部件企业新能源业务占比持续提升,爱柯迪上半年新增订单中,新能源相关订单占比超过90%;多家整车厂商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行业龙头之一的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118%、109%。
六、重点领域投资加码,“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
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23年上半年,在一揽子政策的带动下,沪市主板实体公司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合计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一批代表先进生产发展方向的高技术制造产业投资增长迅速,计算机、电力设备、汽车、国防军工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30%、16%、16%。基础设施建设亦保持稳定增势,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基建相关产业投资支出同比分别增长38%、33%。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9大龙头基建公司上半年新签订单合计约8万亿元,同比增幅近9%。综合考虑基建投资建设周期,预计基建投资将在较长期间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外贸出口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更高科技含量的新格局,“新三样”出口强劲。港口数据显示,上港集团、宁波港、青岛港三大港口运营公司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95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5%。同时,外贸出现结构性变化,“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光伏设备、汽车行业海外创收同比增长40%、33%。具体看,光伏设备企业福莱特和福斯特上半年实现海外收入22亿元和19亿元,同比增长53%和14%;整车企业上汽集团海外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40%,其中在欧洲市场的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50%,并且已连续4个月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宇通客车新能源客车累计出口量超过3700台,在海外30多个国家形成批量销售并实现良好运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分工,融入全球汽车产业供应体系,上半年海外创收157亿元,同比增长13%。
七、并购重组助力提质增效,金融持续让利实体经济
沪市主板持续发挥金融服务实体功能,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提质增效,加速业务板块转型升级。2023年上半年,共披露19单重组方案,涉及金额合计185亿元。具体看,部分公司利用重组实现产业转型。中船科技重组注入风电等相关新能源领域资产,积极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发展;部分公司通过重组理顺内部架构,整合同类业务,中航电子吸并中航机电,实现了航空电子系统与机电系统深度融合;部分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盘活存量、防范风险,房地产企业陆家嘴、格力地产积极实施资产重组购买资产,配募金额合计136亿元。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保持稳定,金融持续让利实体企业。2023年上半年,沪市主板实体公司合计融资规模6.84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民营实体企业融资规模增长2%。此外,10余家房地产企业披露再融资方案,计划募资金额合计超500亿元,大名城、保利发展等公司融资事项已获审核通过。上交所债券市场发挥积极作用,上半年沪市主板公司发行公司债规模合计4036亿元,同比增长31%,加权平均利率3.18%,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发行科技创新债规模231亿元。金融让利实体方面,沪市银行的公司类贷款及垫款余额合计约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银行业平均净息差1.82%、净利差1.72%,同比分别下降0.15个百分点和0.14个百分点,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八、市场估值结构改善,蓝筹股、科技股交易额提升
2023年以来,沪市主板公司市场估值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方面,优质蓝筹公司估值提升,千亿级公司较年初净增加3家,百亿级公司净增加12家,增加公司主要分布在传媒、医药生物、计算机等行业。央企估值显著修复,沪市270余家央企累计涨幅平均数为10%,中位数为8%,分别跑赢大盘8.7、6.5个百分点;中国科传、人民网等5家央企累计涨幅超100%,13家央企累计涨幅超50%;传媒、通信、计算机等行业央企涨幅居前,分别达89%、26%、25%。另一方面,“炒小炒差”现象有所遏制,年初至今沪市风险警示板块下跌4%,板块内7成以上股票股价下跌,风险警示股票平均跌幅9%。
与此同时,市场交易额向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汇聚。优质蓝筹股更获市场青睐,年初以来,市值千亿以上、500亿以上公司成交额占比分别为24%和38%,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个、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投资价值的重要支撑,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0%、5%的公司,年初至今的成交额占比分别达到10%和22%,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个、5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国防军工、电子等行业成交额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
九、回购增持传递信心,中期分红渐成风气
2023年以来,沪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购计划74家次,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逾400亿元,新增计划实施金额合计约83亿元。其中,海尔智家、上汽集团斥资回购金额分别达30亿元、20亿元,恒瑞医药、梅花生物、明阳智能回购金额均超10亿元。增持方面,新增重要股东增持计划55家次,拟增持金额上限合计超105亿元。杭州银行、四川路桥、海尔智家等公司大股东纷纷实施大额增持,以真金白银传递对上市公司的充足信心。此外,近期20余家公司大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前终止减持计划或披露承诺不减持公告,携手并肩稳定市场预期。
中期现金分红家数和总量都有新突破。近期,沪市主板合计61家公司推出中期分红方案,现金分红总额达1846亿元。其中,央企控股公司发挥“领头羊”作用,积极分红回馈投资者。三大运营商、“三桶油”均推出大额分红计划。其中,中国移动现金分红476亿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分红金额分别为384亿元、258亿元、174亿元,中国电信分红金额达131亿元,现金分红比例超过65%,中国联通、宝钢股份均分红超20亿元。除此之外,安井食品、爱玛科技等一批民营企业也纷纷进行大额现金分红回馈股东,与股东共享发展成果。
十、曲折式前进态势明显,业绩修复基础预计将不断巩固
沪市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沪市主板仍有部分公司和行业业绩处于低位运行。其中,258家公司经营出现亏损,146家公司业绩下滑超50%;钢铁、化工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80%、52%,且二季度降幅相较一季度进一步扩大,半导体、消费电子净利润同比下滑67%、4%。近600家披露海外收入的公司,上半年合计海外收入降幅10%,农化制品、玻璃玻纤、纺织服装降幅较大。此外,房地产行业上半年业绩虽有所好转,但偿债压力仍然较大,流动性风险仍需关注。
展望下半年,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供需关系不断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将大概率加速回归稳步增长轨道。同时,上半年出台的各项稳经济政策也将在下半年发挥出更大的拉动效应。基于上述这些有利因素,叠加上市公司自身不断加快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步伐,上市公司业绩修复基础将更加稳固。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上交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