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汽车数据价值堪比锂矿?直击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构建融合生态,智能交通时代需要突破数据孤岛)
通过手机APP一键操作,即可呼叫自动驾驶出租车驶往指定地点;在办公园区下单一杯奶茶,片刻就有无人配送车将商品送到楼下,不远处的无人清扫车也在“勤劳”作业,维护着园区的日常环境卫生……
这些此前还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正在依托于智能网联技术逐一落地,甚至开始渐渐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及生活方式。
在智能网联汽车深度演化、迭代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关键问题待解决?产业的生态该如何构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9月16日,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正式召开,会上来自全球各地智能网联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和讨论。同时,共200多家智能网联汽车公司携带着旗下产品亮相大会的展览环节,系统展示了全球智能网联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智能交通时代需要突破数据孤岛
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汽车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的战略指导下,在市场和消费者的牵引下,全行业持续坚持创新驱动,正在全面推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协同发展。
这当中,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争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励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力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道,今年上半年,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L2级)功能的乘车销量达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
此外,L3级以上高度自动驾驶技术也逐渐在城市出租车、干线物流、末端配送等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开展应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产业的持续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张玉卓指出,夯实科技基础是汽车产业发展之本,要立足智能网联发展目标和智慧交通系统基础架构,针对汽车芯片设备、材料、工艺等短板进行深化研究。同时,也要构建融合生态,创新组织机制。
在他看来,迈向智能交通时代需要突破数据孤岛、技术与治理碎片化等障碍,并健全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产品安全和运行监管体系等。
同时,坚持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发展路线也至关重要。张玉卓认为,深化车路云协同发展,可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健康发展。
展望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表示,随着汽车驾驶无人化的演进,交通运输行业会发生重大变革,商业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智能网联产业进入“黄金时代”
如果说电动化拉开了汽车产业变革的序幕,那么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创新技术,则正在进一步重构汽车产业、交通行业以及未来的城市。
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部群组总经理李震宇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将带动芯片、软件、信息通信、数据服务等产业的融合,为构建智能社会提供强大的保障,实现数字经济的转型。
“当前世界上的汽车强国都在加强战略谋划,加大政策支持,各大车企和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投入。”李震宇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有一系列的自动驾驶政策密切出台,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尤其看好中国在数字化领域的优势。在他看来,数字化是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当今的中国,已是数字化领域的全球领跑者,完备城市基础设施,则让中国的城市数据联通成为可能,这也将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提速发展。
数据是驱动未来出行的新“燃料”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的逐步提升,数据越来越成为链接车企与用户的关键。同时,数据也是驱动汽车智能化技术迭代创新的核心。
四维图新CEO程鹏表示,对于车企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与对数据的掌握能力有密切关系。
“数据已经是一种新型燃料,和锂矿一样具有极高的价值”,程鹏认为,企业要想在行业誉为“下半场”竞争的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一决胜负,需要比拼的核心是数据的动态量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把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会发现未来的汽车会像现在的手机一样,链接着方方面面的商业价值。
不过,针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企业要想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利用,还需要建立从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分发、使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如何建立数据闭环?如何把数据价值开发到最大,这当中还有很多挑战和困难”,程鹏指出,数据的安全是全球各国均非常重视的,对于汽车数据而言,也是如此。建议有专业的企业或者第三方公司围绕着汽车数据的合规进行深度研究、探索,让企业敢于在满足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在大会现场,奇安信集团合伙人、副总裁孔德亮也呼吁产业各界重视对智能网联车数据安全的保护。在他看来,产业链上下均需要加大对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