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型“电池”抽水蓄能丨拐点已至!行业掣肘渐行渐远)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摸索,到八九十年代的初见雏形,再到21世纪以来的“超美赶日”,我国抽水蓄能市场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
但同时,我国抽水蓄能行业大是大了,与双碳大势下的风光市场相比,可谓是相形见绌。
慢了半拍的抽水蓄能,如今伴随着政策指引和资本市场的相助,逐渐走向了台前,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番。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近年来股市里的抽水蓄能概念股是否已经早早就开始狂欢了?
根据Wind数据统计,最近一年,在抽水蓄能领域涉足较深的企业,股价大多都涨势凌厉。其中产业链中搞设计和建设的企业最受资本青睐,如粤水电(002060.SZ)和中国电建(601669.SH)过去一年股价均飙升逾100%,粤水电近期更是喜提五连板;此外,文山电力(600995.SH)、浙江新能(600032.SH)等从事发电和运营的企业股价也均取得高增幅。
那么,作为双碳时代下的一员,抽水蓄能市场是否会紧随风光市场其后走上康庄大道之上?这个行业,又会有何产业优势?和面临着怎样的发展障碍?
世界上最大的“电池”
抽水蓄能,又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突出了抽水蓄能在储能市场中的地位之重要。
抽水蓄能,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水进行蓄能,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力等能量进行应用。
抽水蓄能离不开电站,即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是指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
简言之,抽水蓄能电站是常规水电站的升级版,通过建造两座海拔不同高度的水库,以及借助水泵和引水系统等工具巧妙地利用水,水资源多和电力盈余时就将水储存起来,当电力紧缺时再把储水通过势能发电供下游用户使用。
当理解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和运用后,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领域刮目相看,其优势便是:在我国的新能源系统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当市场在热议锂电池带来的新能源汽车革命时,殊不知抽水蓄能才是世界上最大和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方案。
根据CNESA数据,全球储能市场2000年-2020年累计装机规模中,有高达90.3%是由抽水储能占据,另外电化学储能的占比仅为7.5%。
在我国,抽水蓄能也占据了储能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统计,2020年我国抽水蓄能累计装机31.79GW,占比89%。
我们都知道,化学电池最大的用处是可随时随地使用,在停电时可以保证一定时间的用途。而有大大小小多个水库共同组成的抽水蓄能系统,则是一个“超级充电宝”,即为我国电力系统的调峰和调频带来巨大的帮助。特别是2020年双碳政策提出后,我国风电和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但风光产业受气候、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利用小时数不稳定,容易在负荷高峰时造成电力供应量不足的尴尬局面。
而风光等新能源在未来的高比例大规模发展将成为必然,若未来某段时间同时遇到风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大幅减少,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用电需求的稳定性。
在这个时候,抽水蓄能就可以出场了:将先前准备好的大量水资源转化成电力,解决电力系统的调峰问题,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维持电网稳定运行。
简而言之,随着风电、光伏和核电等新能源走上替代火电的道路上,电网对储能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所以,水、风、光、核电等清洁能源的互补,是未来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抽水蓄能的补充,不但提高了风电场、光伏电站的效益,同时实现了平滑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功率输出,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行业拐点到来?
过去受多重因素制约,抽水蓄能这块“大电池”在我国的用武之地还尚未发挥到最佳水平,在我国的能源应用中还是最不成型的一员之一。
《2022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量为37.57GW,仅占发电设备总装机量的1.58%。而近年来在装机潮刺激下的风电及光伏装机量占比则分别达13.82%及12.9%。同时,2021年我国水电装机量占比也达到了16.45%,可想而知抽水蓄能发电市场规模之小。
市场规模小,增速慢,成为抽水蓄能行业未能在双碳大环境中站上“C位”的原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抽水蓄能行业有望迎来发展的历史拐点。
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行业正步入成熟期,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的市场基础。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抽水蓄能技术经过50多年的积累沉淀,机组设计制造、配套设备制造等技术已非常成熟,经验也十分丰富,已可通过自身实力建造出抽水蓄能电站这个“大家伙”。
拥有全球一流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让我国抽水蓄能市场具备了运营成本低、储电能力大和响应快等能力,这为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储能的度电成本何里程成本分析》数据显示,抽水蓄能电站使用寿命高达约50年,抽水蓄能产生的度电成本为0.21-0.25元/kW·h,远低于电化学储能代表磷酸铁锂电池当前的度电成本0.62-0.82元/kW·h。
显然,抽水蓄能是现成的十分经济的储能技术,抽水储能的出现,我们不必过于依赖锂电池或其他储能方式在未来能够大幅降本。
此外,抽水蓄能电站的储电规模大,抽水蓄能电站额定功率一般在100-2000MW之间,是目前唯一达到GW级且能大规模使用的储能技术,具有规模优势。
上图可以看到,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抽水蓄能产业逐渐走向成熟,以及电力负荷问题凸显,我国抽水蓄能装机量一改往年颓势而实现了快速增长。
(2)政策暖风已至,为行业插上翅膀。一个行业能否实现蓬勃发展,政策的推动往往不可或缺,2020年以来风电和光伏行业盛世到来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如今,多年缺失了有力的政策扶持的抽水蓄能行业,也迎来了政策的东风。去年8月,《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炉,虽然较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时间晚了一年,但行业还是等来了催化剂。
规划提到,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四五”再翻一番,达到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要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业。
换言之,相较于2021年的3757万千瓦,未来9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量将翻两番。而相较于国家对风光产业和核能产业的规划,我国抽水蓄能装机量到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更高。
根据规划,2021年-2030年,我国风光总装机量、抽水蓄能装机量和核电装机量的复合年增速将分别为约7.23%、13.77%及12.2%,抽水蓄能增速名列第一,远高于风光市场。这表明,在政策支持下,到2030年,我国抽水蓄能的建设速度将较风光和核电更快,这也为行业参与者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值得留意的是,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周期并不亚于核电站,一般需耗时6年以上,与核电站建设周期相差不大。2030年装机量要维持13.77%的增长,在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的情况下,意味着未来9年将有多个项目同时动工。
行业掣肘远去了吗?
我国2021年3757万千瓦时的抽水蓄能装机量,相较于风电、光伏的装机量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既然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已步入成熟阶段,为何却没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上文提到,抽水蓄能产业受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装机量规模不大。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过去的电力贡献大多来自火电,虽然用电量不断增长,但火电电源稳定性强,水电本身又具备调峰调频的功能,电网对于储能的需求并不是非常急迫。
而如今,时代和政策已变,双碳目标下,火电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将逐步被清洁能源替代,未来抽水蓄能产业的上升空间将会打开,这是能源结构转型中的必经之路。
此外,市场不少人士认为,地理因素是影响抽水蓄能行业发展的“拦路虎”,不利于该行业大规模发展。
其实不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规划中有提到,在2020年12月启动的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资源站点普查中,筛选出的资源站点分布在除北京、上海以外的29个省(区、市)。
而根据历次抽水蓄能选点规划,国家共提出规划站点达105个。资源站点分布广,数量多,这就是我国为何能提出在2030年抽水蓄能总装机容量要翻两翻的原因。
而在过去,由于我国电价机制的问题,抽蓄电站的成本一直无法顺利传导,导致产业建设意愿不高。这个制约行业发展的困局,也有望逐渐解开。
去年4月,《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出台,意见强调“以两部制电价政策为主体,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以竞争性方式形成电量电价,将容量电价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同时强化与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衔接,逐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市场”,其中主要变化在于容量电价传导方式疏通、保证电站6.5%的内部收益率、电量电价依然不贡献主要利润,鼓励市场化定价。
意见的出台,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营提供了更多的激励,很好地解决了抽水蓄能成本疏导问题,使得抽水蓄能迎来盈利拐点。
我们从案例看抽水蓄能电站盈利情况如何。
去年宁波能源(600982.SH)发布的资产收购公告中提到,溪口抽水蓄能电站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9842万元、9297万元和5002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743万元、1550万元和878万元,净资产约为2亿元,对应的平均ROE约为8.3%。
虽然ROE不高,但也是赚钱的项目。未来,随着政策在电价、消纳、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下,抽水蓄能电站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